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的保护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1 09:35
【摘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自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灌溉活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作为人类灌溉活动的重要证据,灌溉遗产是古人传承下来的重要财富,具有普遍的历史、文化、科学及社会价值,理应被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利用。但目前我国关于灌溉工程遗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遗产概况、现状、价值以及进一步的保护、利用等相关研究继续开展,遗产的历史沿革、文化特性、价值内涵、现实意义等更需要深入展开探讨。郑国渠于2016年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秦开凿开始,历经各个朝代的建设,两千多年来持续发挥着造福关中平原的农业灌溉效益,对当地的文化、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郑国渠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正在使用的灌溉工程,二者之间存在历史文物的有效保护与灌溉工程的合理利用的矛盾与问题,也是灌溉遗产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以郑国渠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利用为例分析了灌溉遗产的遗产特性、发展过程与价值内涵,总结其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对灌溉遗产的价值弘扬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为灌溉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弥补灌溉遗产相关研究的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4
【图文】: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深约 3 米。这两个断面现在大概出于同一等高线上。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分析,这两个渠口的断面应该就是郑国渠引水口的遗址。自秦朝建成不断下切,渠口受到水流冲击,原始的引水口早已废弃消失。而目前仅渠底以下有厚度约 2 米的砂砾石层。历史渠道路线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借用了北原南侧一地西北高、东南低,大致沿周边 450~370 米的等高线,自西向东修建在当地二级高地的程度上扩大了灌溉面积。
图 4- 1 郑国渠首遗址现状 图 4- 2 郑国渠故道遗址现状图 4- 3 白渠故道遗址现状 图 4- 4 三白渠首遗址现状2.历史环境的保存现状郑国渠及其历代工程遗址都集中分布在泾河由张家山出谷后形成的巨大三角形扇内。张家山是九]U山与北仲山交汇之处,属于基岩山区向黄土台塬过渡的地貌类型河自张家山出谷后,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不断向南岸侵蚀,多处河道紧邻岸边的黄土
图 4- 1 郑国渠首遗址现状 图 4- 2 郑国渠故道遗址现状图 4- 3 白渠故道遗址现状 图 4- 4 三白渠首遗址现状2.历史环境的保存现状郑国渠及其历代工程遗址都集中分布在泾河由张家山出谷后形成的巨大三角形扇内。张家山是九]U山与北仲山交汇之处,属于基岩山区向黄土台塬过渡的地貌类型河自张家山出谷后,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不断向南岸侵蚀,多处河道紧邻岸边的黄土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4
【图文】: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深约 3 米。这两个断面现在大概出于同一等高线上。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分析,这两个渠口的断面应该就是郑国渠引水口的遗址。自秦朝建成不断下切,渠口受到水流冲击,原始的引水口早已废弃消失。而目前仅渠底以下有厚度约 2 米的砂砾石层。历史渠道路线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借用了北原南侧一地西北高、东南低,大致沿周边 450~370 米的等高线,自西向东修建在当地二级高地的程度上扩大了灌溉面积。
图 4- 1 郑国渠首遗址现状 图 4- 2 郑国渠故道遗址现状图 4- 3 白渠故道遗址现状 图 4- 4 三白渠首遗址现状2.历史环境的保存现状郑国渠及其历代工程遗址都集中分布在泾河由张家山出谷后形成的巨大三角形扇内。张家山是九]U山与北仲山交汇之处,属于基岩山区向黄土台塬过渡的地貌类型河自张家山出谷后,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不断向南岸侵蚀,多处河道紧邻岸边的黄土
图 4- 1 郑国渠首遗址现状 图 4- 2 郑国渠故道遗址现状图 4- 3 白渠故道遗址现状 图 4- 4 三白渠首遗址现状2.历史环境的保存现状郑国渠及其历代工程遗址都集中分布在泾河由张家山出谷后形成的巨大三角形扇内。张家山是九]U山与北仲山交汇之处,属于基岩山区向黄土台塬过渡的地貌类型河自张家山出谷后,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不断向南岸侵蚀,多处河道紧邻岸边的黄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玲;;中国四处“治水奇迹”千年不朽 如今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J];地球;2018年11期
2 本刊编辑部;;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布[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3 石文静;曾庆祝;;淮安市管道灌溉工程发展对策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7年03期
4 ;我国再添三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J];中国水利;2017年20期
5 郝相永;;扬黄灌溉工程泵站节能降耗途径探讨[J];甘肃农业;2014年19期
6 何潭振;;厉害了! 我国又添三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J];地球;2017年12期
7 沈晶晶;马佳佳;;n嚫劢犹
本文编号:2777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7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