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研究历程
发布时间:2020-08-02 10:02
【摘要】: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著名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到4000年左右,以其复杂的琢玉工业而闻名遐迩,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为主要风格的古文化。良渚文化玉琮自1973年首次经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之后,便陆续大量出土,而有关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文章也应运而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入手,将1973年后的研究文章或专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书写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史。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前言。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介绍了目前关于良渚文化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的概括;研究现状主要介绍目前为止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接着分别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二章,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本章主要介绍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情况,分为出土概况以及发现的阶段划分两部分。出土概况旨在按地域划分梳理出玉琮发现的时间,集中分布的地点,出土的数量和所在墓葬以及形制特征等。并主要根据玉琮的出土数量和出土频率将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发现划分为20世纪30~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三个阶段。第三章,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历程。本章先介绍了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阶段划分,依据良渚文化玉琮研究文章的数量和方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主要根据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内容将研究成果划分为六个研究的方向,分别是:形制研究,玉料研究,功用研究,造型含义研究,制作工艺研究和纹饰研究。从这六个方面,以编年史的方式展开叙述。第四章,主要争议分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本章先分析了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同一方面的主要分歧和争议,以及出现分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未来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方向的展望。第五章,结语。对本文的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做总结,并归纳出目前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现状,不同研究方向的主流观点,思考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今后可能出现的研究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8
【图文】:
第二章 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本章主要介绍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情况,分为出土概况以及发现阶段两部分。出土概况旨在按照地域的划分梳理出良渚文化玉琮出土的地点、数量、形制、纹饰以及所在墓葬等信息,并根据玉琮的出土数量和出土频率划分了玉琮考古发现的三个阶段。2.1 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概况良渚文化遗址,自 1936 年西湖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对其进行的第一次发掘以来9,已过去整整 80 余年,目前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约 200 多处,以下为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图 2.1)。其中出土玉器地点有 60 多处,出土的玉琮不下百件,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主要的发现和出土地点。
(一)浙江浙江是良渚文化玉琮的主要出土省份之一,主要集中在杭州市余杭区的反山遗址16、瑶山遗嘉兴桐乡市的普安桥遗址20、姚家山遗址21等地,反山、瑶山为代表,无论出土数量还是制作纹饰1、杭州市余杭区(1)1986 年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葬22出土孔的方柱体。其中 M12:98 玉琮雕琢的十分精巧目,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被称为“琮王”。(
图 2.3 瑶山 M12:4(引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M].北京(3)1991 年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4)1993 年余杭横山良渚文化墓大多偏高,饰有简化神人兽面纹。2、嘉兴市桐乡市(1)1997 年桐乡普安桥良渚文化玉琮,推测用作臂环。(参见图 2.4)
本文编号:2778363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8
【图文】:
第二章 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本章主要介绍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情况,分为出土概况以及发现阶段两部分。出土概况旨在按照地域的划分梳理出良渚文化玉琮出土的地点、数量、形制、纹饰以及所在墓葬等信息,并根据玉琮的出土数量和出土频率划分了玉琮考古发现的三个阶段。2.1 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概况良渚文化遗址,自 1936 年西湖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对其进行的第一次发掘以来9,已过去整整 80 余年,目前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约 200 多处,以下为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图 2.1)。其中出土玉器地点有 60 多处,出土的玉琮不下百件,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主要的发现和出土地点。
(一)浙江浙江是良渚文化玉琮的主要出土省份之一,主要集中在杭州市余杭区的反山遗址16、瑶山遗嘉兴桐乡市的普安桥遗址20、姚家山遗址21等地,反山、瑶山为代表,无论出土数量还是制作纹饰1、杭州市余杭区(1)1986 年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葬22出土孔的方柱体。其中 M12:98 玉琮雕琢的十分精巧目,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被称为“琮王”。(
图 2.3 瑶山 M12:4(引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M].北京(3)1991 年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4)1993 年余杭横山良渚文化墓大多偏高,饰有简化神人兽面纹。2、嘉兴市桐乡市(1)1997 年桐乡普安桥良渚文化玉琮,推测用作臂环。(参见图 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竹山;方向明;陆敏仙;程杰;杨根文;;浙江平湖戴墓墩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12年06期
2 徐峰;;良渚文化玉琮及相关纹饰的文化隐喻[J];考古;2012年02期
3 王仁湘;;史前玉器中的“双子琮”——兼说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冠饰[J];文物;2008年06期
4 段渝;;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和象征系统[J];考古;2007年12期
5 古方;;良渚玉器部分玉料来源的蠡测[J];华夏考古;2007年01期
6 陈洪波;;从玉器纹饰看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中的两类因素[J];南方文物;2006年01期
7 杨伯达;巫—玉—神泛论[J];中原文物;2005年04期
8 程军;王昌燧;李德文;王巨宽;;良渚文化遗址及放王岗汉墓出土玉器的物相及微量元素测试分析[J];考古;2005年07期
9 杨伯达;关于玉琮王“凹弧痕”的思考——试探早已泯灭无闻的玉卜兆与玉契符[J];东南文化;2004年03期
10 刘小葶;良渚文化礼仪用玉的文化特征[J];华夏考古;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2778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7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