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废弃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3:42
【摘要】:考古材料的形成是一系列自然与文化过程作用结果,了解这些过程是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基础。目前中国考古学界就这一问题研究较少,致使解释考古材料的过程中常常忽视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研究中,考古材料如何被废弃又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不同生计方式的群体,尤其是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群体,在遗址废弃方式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反过来,通过废弃过程分析可以从一个角度来透视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本文正是着眼这两个方面的需要,尝试运用废弃过程分析来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废弃过程,进而探讨早期农业从非稳定性定居走向定居的变化过程。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论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回顾。论文强调,考古材料的形成深受遗址形成过程影响,废弃过程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新石器早期普遍存在与后期不一样的废弃模式,这是源于农业发展早期的非稳定性定居,废弃过程是阐释农业发展过程的良好方法。这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考古材料形成过程和废弃过程相关的研究史,然后对理论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系统梳理废弃过程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介绍。结合考古学与民族考古学研究成果,以期提供可供参考的分析模型。最后,介绍研究的时空范围与拟采用的相关研究概念与术语,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具体流程。第二部分为材料的论证分析部分。以新石器早期年代约为距今8500 7000年内我国北方地区五大考古学文化的遗址材料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其中包括,位于生态交错带的辽西地区,以兴隆洼、兴隆沟、南台子三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兴隆洼文化;华北中心区域北部,以磁山、北福地两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磁山文化;华北地区中南部的中原地区,以唐户、莪沟、贾湖三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华北东部沿海地带的山东地区,以后李、西河、小荆山、前埠下、月庄五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后李文化;华北西部地区的关中和陇东地区,以大地湾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大地湾文化。这个部分综合运用废弃过程分析、石器分析、遗址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遗址的废弃过程和生计方式,从房址、灰坑等遗迹、遗物的完整和空间关联分析遗址废弃时古人可能采取的行为策略,从而得出有计划与无计划、预期返回与不返回、短期与长期的废弃模式结论,并通过石器工具分析、出土动植物遗存分析等方面综合考察遗址的生计方式,对可能采取的废弃策略予以佐证。分析结果表明:(1)兴隆洼文化诸遗址的废弃策略较为一致,居住面普遍保存大量完整器物,这个时期实行狩猎采集与原始农业混合利用的生计方式,均存在预期返回策略,遗址呈现出季节性利用的特点;(2)华北北部地区的诸遗址,早期的磁山遗址出现大量埋有粮食和陶器、石器工具的数十座灰坑,这并非祭祀行为的结果,而是一种因定居能力不强采取的预期返回的储备。年代偏晚的北福地遗址已经出现大量房址,但“祭祀场”仍然储备完整多样器物,同样表现出预期返回策略;(3)华北南部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分为三期,早期已实现定居,但整体看三期的废弃模式并未有较大差别,晚期农业经济占比重明显提高,定居能力较强。唐户与北岗遗址同样如此,出现房址,并有明显的农业经济,定居能力较强,废弃过程有计划且较缓慢;(4)山东后李文化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并有所差别,各遗址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发展出稍有不同的混合制经济。定居能力较稳固的遗址,废弃时更有计划性,这主要指依靠渔猎经济比重较大的遗址;定居能力较弱的遗址,则呈现出短期重复利用遗址的特征;(5)西北地区以大地湾遗址为主要代表,遗址一二期差别显著。一期房址很少,二期房址呈“涌现性”式增长。一期时灰坑内物品储藏种类多样,完整物品多。狩猎采集经济占比重大,遗址呈现出短期预期返回的废弃模式。通过废弃过程研究显示,定居与农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渐进式过程,新石器时代早期定居能力普遍不强,农业系统初建时不够稳定,需要定期迁居。在混合制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高的定居能力较强,反之较弱。由于水生资源利用的补充作用,生计方式中含有它的遗址,定居能力也较强。第三部分为总结与讨论。首先通过对华北地区新石器早期废弃过程的研究,总结出各地区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同一性为普遍出现定居生活,但是定居不够稳定,遗址并不是常年利用;差异性与各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系统相关,可分为农业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华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定居能力普遍较东北与西北地区强,流动性低。其次对本文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可扩展的研究区域进行展望。最后回顾全文,检视分析的不足之处及创新之处,并提出未来思考与研究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
【图文】:

脉络,遗迹,石器工具,人类学


图 1.3-1 遗迹分析脉络图说明:遗迹的分析从房址和灰坑展开,其中主要是房址。灶址对生产和生 胜前、杨宽、李彬森、朱永刚、吉平:《哈民忙哈之石器工具》,《人类学学报》2016 年第 4 期4 页。

遗物,脉络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判断与之相关联的遗迹和遗物是否为原生堆积的考。因此房址中居住类和非居住类房址的区分的指标是有无灶址,有灶址住类房址,无灶址的为储藏类或其他类。有些遗迹单位无法判断是否为原因为古人很有可能将之前利用的房址在废弃时当作储藏间使用,一些灰坑也一样。图 1.3 1 中指的是理想的分析状况,实际分析中将视具体考古材分析。

示意图,模式,示意图,遗址


图 2.2-2 Stevenson 对废弃模式的总结示意图 长期利用,是指古人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定居在遗址内,由于生活的时长,在废弃物堆积方面会呈现出多样化、二次堆积多的特点,同时依附的经础是农业,或者水生资源的利用。如为彻底的废弃,遗址内保留的为不能带址的重物或不能再使用的处于废弃阶段的物品。 短期利用,指季节性利用和周期性利用,二者意思相当,都是一年中的某时间段或季节性的生活在遗址内。由于迁徙是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因此遗废弃呈现出长期有计划的、预期返回的利用模式,遗址内可见的遗迹和遗物性特征明显,处于生态交错带的,或游牧类经济形态的群体多采用此种生存,还有农业发展早期定居能力不强的群体,需要依靠迁徙以应对食物周期性缺。遗址废弃模式显示出高度的预期返回模式,遗址内留下大量完整的、可续使用的器物,储藏坑发达。 片段式利用,利用的时间更短,多为某种特定生长季节的资源利用型遗址

本文编号:2784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84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