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房遗址出土凹缺刮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8:38
【摘要】:油房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部,是盆地内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处细石器遗址。新的测年显示油房遗址年代跨越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对研究华北晚更新世古人类的文化演变和生态适应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8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首次对油房遗址进行发掘,获得石制品三千余件。2013-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INA)对油房遗址展开了新一轮的发掘。凹缺刮器是旧石器时代一种较为常见的石工具,笔者在观察1986年和近年来油房遗址出土标本时,新发现40件凹缺刮器。本文通过观测油房遗址和泥河湾盆地相关遗址出土的部分凹缺刮器,对这一器型的定义、分类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凹缺刮器是在石片、石叶或残片的一侧或一端修理出一个凹缺口刃的工具,刃口宽与弦深的比值一般大于2。根据制作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使用石锤或角锤一次打击或压制形成凹缺的,称为克拉克当型凹缺刮器;经过几次剥片或进一步修理成刃的,称为标准型凹缺刮器。根据凹缺刃角度数的大小,又可分为陡刃型和锐刃型。根据器身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型。此外,以石叶或细石叶为毛坯者应单独归为一型。凹缺刮器和凹刃边刮器不同。凹缺刮器加工着重于凹入部分,凹入较深、分布限于较小的范围,刃口是转折比较急促的缺口,而凹刃刮削器刃缘是比较平缓的弧线。为了客观地对比研究遗址中凹缺刮器的制作技术,模拟出土标本进行制作实验。实验表明凹缺刃口的制作方法可能包括锤击法、压制法和锤击后压制修理,使用的加工工具应包括石锤、鹿角锤、带尖石锤。为探讨凹缺刮器的功能,进行使用实验。加工对象包括骨、木,使用方式包括刮、削、环切。实验证明凹缺刮器可能的用途包括刮树皮、刮骨、环切木料。结合标本的微痕分析,推测油房遗址出土凹缺刮器曾用来刮树皮或刮骨。油房遗址包含细石器文化层处于MIS3阶段后期、末次冰盛期之前,为气候由暖湿向干冷的变化期。孢粉分析显示油房文化过渡期植被属于草原植被类型,气候较为寒冷干燥。遗址中出土动物骨骼化石均为鸵鸟、鼢鼠、羚羊等适应草原环境的动物群。结合油房遗址古环境变化趋势和动植物资源,可知在油房和籍箕滩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古人类加工凹缺刮器这一器型是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体现了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2
【图文】:
定义如下:凹缺刮器是在石片、石叶刃口宽与弦深的比值一般大于 2。考一般石器定位。以石片为毛坯者,测量与石片相同。外侧两端点连线的直线距离,包括可端点的连线与凹缺最深一点的垂直距宽与刃深的比值。一般大于 2,个别器的区别:凹缺刮器加工着重于凹入折比较急促的缺口;凹刃刮削器刃缘理和基纳修理技术的区别是:克拉克而基纳技术的石片疤一般是扇形并且
刮器;普通型凹缺刮器(ordinary notches)或复杂型凹多次连续剥片形成凹缺的凹缺刮器。凹缺刃口的尺宽浅的复杂型凹缺刮器会归入凹刃刮削器。凹缺刃面)的也可以是反向(向腹面)的。博尔德对凹缺在远端加工出凹缺刃口的端刃凹缺刮器(end-notche刮器(notched triangles),非常少见,形制为在三角边缘)加工出一个凹缺刃[20]。出土的凹缺刮器数量较多,研究者将其分为两类:一器[21]。有学者曾对籍箕滩遗址凹缺刮器的制作和使用圆柱状或圆锥状骨、木器的工具。籍箕滩遗址出土凹
第二章 油房遗址的凹缺刮器一 油房遗址概况油房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处重要的细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油房 500 米处。遗址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41′,北纬 40°14′。(一) 发现与发掘1984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内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了油址,文化遗物埋藏于晚更新世的黄土层中。1986 年秋作试掘,发掘面积 28 平方米得石制品 697 件,碎块和废片 2675 件。另有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谢飞先生认为油址为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于探讨华北细石器技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29],从而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编号:2797439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2
【图文】:
定义如下:凹缺刮器是在石片、石叶刃口宽与弦深的比值一般大于 2。考一般石器定位。以石片为毛坯者,测量与石片相同。外侧两端点连线的直线距离,包括可端点的连线与凹缺最深一点的垂直距宽与刃深的比值。一般大于 2,个别器的区别:凹缺刮器加工着重于凹入折比较急促的缺口;凹刃刮削器刃缘理和基纳修理技术的区别是:克拉克而基纳技术的石片疤一般是扇形并且
刮器;普通型凹缺刮器(ordinary notches)或复杂型凹多次连续剥片形成凹缺的凹缺刮器。凹缺刃口的尺宽浅的复杂型凹缺刮器会归入凹刃刮削器。凹缺刃面)的也可以是反向(向腹面)的。博尔德对凹缺在远端加工出凹缺刃口的端刃凹缺刮器(end-notche刮器(notched triangles),非常少见,形制为在三角边缘)加工出一个凹缺刃[20]。出土的凹缺刮器数量较多,研究者将其分为两类:一器[21]。有学者曾对籍箕滩遗址凹缺刮器的制作和使用圆柱状或圆锥状骨、木器的工具。籍箕滩遗址出土凹
第二章 油房遗址的凹缺刮器一 油房遗址概况油房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处重要的细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油房 500 米处。遗址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41′,北纬 40°14′。(一) 发现与发掘1984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内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了油址,文化遗物埋藏于晚更新世的黄土层中。1986 年秋作试掘,发掘面积 28 平方米得石制品 697 件,碎块和废片 2675 件。另有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谢飞先生认为油址为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于探讨华北细石器技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29],从而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亚林;端刮器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马宁;油房遗址出土凹缺刮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97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9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