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麦积山壁画艺术初探
发布时间:2021-02-19 17:09
麦积山石窟壁画现存1300余平方米,多为北魏、西魏、北周、隋时制作,特殊壁画形式是薄肉塑(绘塑结合),本文探讨题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壁画,并与克孜尔石窟壁画、莫高窟壁画进行比较研究,着眼其内容题材、艺术表现与设色技法,概括其艺术价值,体会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内髓,并加以传承。
【文章来源】:今古文创. 2020,(42)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睒子本生》局部
《七佛图》局部
提到“以线造型”就要关联到东晋顾恺之,麦积山壁画中“醒笔”线条的运用与其有密切的源流关系,顾恺之用笔(线条)有着“绵”“缓”“韧”“细”“圆”“转”的特点,画人物衣纹用的是高古游丝描,连绵而遒劲,定型线多用铁线描,相对于西域壁画重人体结构,随佛教东传的壁画人物愈发强调精神性,并结合了“以形写神”的审美准则,如图中天女翩然而飞,满壁风动,以飘带、流云、天花、人物动势巧妙的彰显画面动感。说明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是全盘接收、原样复制的。顾恺之强调“阿堵传神”,主要限于人物神态的表现,我国早期壁画的面部神态较之古印度更为精细,麦积山第四窟壁画《飞天》(图2-3)为七幅大型“薄肉塑”飞天之一,画面对称着两组伎乐、供养飞天,相向而飞,天花纷纷散落。天人的脸部及肌体部分均由一层薄泥塑出,其他部分由彩绘而成,巧妙地结合了立体雕塑和平面绘画,使得观者有“呼之欲出”的感受,意蕴生动,气息连贯。“薄肉塑”不同于浅浮雕,最厚处也不过5毫米,麦积山第四窟中,共有5副壁画都采用了此法,此创造在石窟壁画中独树一帜。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窟内空间以下往上观望会有透视差,若以线平平绘制,会削弱视觉效果。二是麦积山的石质属红沙砾岩,若要绘制精细,难度很大,匠人因此绘前先做底,在底上再做创作,如果以厚泥塑成,日久就会脱落。三是麦积山石窟深藏密林,远离中原,几次灭佛运动对其影响甚微,本地匠人可自由发挥创造力,打破程式,灵活的应用造型手段。
本文编号:3041427
【文章来源】:今古文创. 2020,(42)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睒子本生》局部
《七佛图》局部
提到“以线造型”就要关联到东晋顾恺之,麦积山壁画中“醒笔”线条的运用与其有密切的源流关系,顾恺之用笔(线条)有着“绵”“缓”“韧”“细”“圆”“转”的特点,画人物衣纹用的是高古游丝描,连绵而遒劲,定型线多用铁线描,相对于西域壁画重人体结构,随佛教东传的壁画人物愈发强调精神性,并结合了“以形写神”的审美准则,如图中天女翩然而飞,满壁风动,以飘带、流云、天花、人物动势巧妙的彰显画面动感。说明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是全盘接收、原样复制的。顾恺之强调“阿堵传神”,主要限于人物神态的表现,我国早期壁画的面部神态较之古印度更为精细,麦积山第四窟壁画《飞天》(图2-3)为七幅大型“薄肉塑”飞天之一,画面对称着两组伎乐、供养飞天,相向而飞,天花纷纷散落。天人的脸部及肌体部分均由一层薄泥塑出,其他部分由彩绘而成,巧妙地结合了立体雕塑和平面绘画,使得观者有“呼之欲出”的感受,意蕴生动,气息连贯。“薄肉塑”不同于浅浮雕,最厚处也不过5毫米,麦积山第四窟中,共有5副壁画都采用了此法,此创造在石窟壁画中独树一帜。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窟内空间以下往上观望会有透视差,若以线平平绘制,会削弱视觉效果。二是麦积山的石质属红沙砾岩,若要绘制精细,难度很大,匠人因此绘前先做底,在底上再做创作,如果以厚泥塑成,日久就会脱落。三是麦积山石窟深藏密林,远离中原,几次灭佛运动对其影响甚微,本地匠人可自由发挥创造力,打破程式,灵活的应用造型手段。
本文编号:3041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4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