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分期与年代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0 14:25
虢是周朝立国前后分封的重要姬姓封国,在周代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但有关的文献记载却极少。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发现为重建虢国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考古资料,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虢国考古和历史的强烈关注和广泛研究。然而限于资料,在以往对虢国墓地的研究中,最基础的分期与年代研究一直没有很好的开展。本文以三门峡虢国墓地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及纵横比较法等,结合历史学界对虢国历史的探讨,试图对三门峡虢国墓地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期与年代研究。具备分期条件的主要是铜器墓,本文对随葬的铜鼎、鬲、甗、簋、壶和盘进行了系统的考古类型学分析,先将各类铜器区分为不同的型和亚型,又将各区分为具有先后演变关系的式。根据将各类、型及亚型下的演变轨迹,将三门峡虢国墓地的铜器墓区分为前后相连的三期。第一期的代表墓葬为M2001、M2006、M2017、M1810、M1704等。这一期的铜鼎整体器型比较矮胖,足部较为粗壮,一般为中间细两头粗,鼎腹较深。铜鬲铜鬲折肩明显,足部为中间细两头粗。铜甗主要特征为下半部分的鬲足较矮,鬲腹较深,呈矮胖状,上半部分的甑腹也较深。铜簋以Ba型为代表,腹部扁圆,器身上下对称,附耳稍小且...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上村岭虢国墓地位置图
虢国墓地墓区组别分布图
31[1],该壶有盖,盖顶有握手,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连;颈部有一对平置的衔环龙首耳,环为扁体环;平底;握手、盖面、颈部圈足等部位均饰有不同的纹饰;在颈部的内壁上还有竖款铭文二行,共八字。Ⅱ式圈足稍高,耳略向上放置于颈部的两侧,盖为椭方形高盖。如M2012:25(图2-7.5)[2],该壶整体呈椭方形,盖顶握手比较高,颈部有一对衔环龙首双耳;圈足较大;盖顶的握手、握手周围、盖表面、颈上部及圈足等处均有不同的纹饰。Bb型垂腹棱边方壶,壶腹的一周呈近似长方形。这种方壶腹部最大径也接近底部,器身面与面之间的转角处为棱边(图2-6)。根据耳和足部形态的不同,分为两式。I式附耳平置,圈足外撇。如M2008:12(图2-7.6)[3],该壶整体呈扁长方形,器盖分置,盖上有圈顶,盖的腹部外鼓;器身直口、溜肩,底为平底;圈足;方壶的各部位均有纹饰。图2-5Ba型方壶(底图采自《三门峡虢国墓》彩版六)图2-6Bb型方壶(底图采自《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图一一)Ⅱ式附耳略微向上,圈足基本不外撇。如M1706:108(图2-7.7)[4],该壶的壶身接近正方形,前后左右的宽度较为一直;颈侧有衔环兽耳;壶盖有窃曲纹,器身则饰[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62.[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55.[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J].文物,2009(2):20,22.[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8,图版伍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门峡虢国墓M2009墓主虢仲考[J]. 唐英杰,李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10)
[2]中原地区早期冶铁问题分析[J]. 张国硕,汤洁娟. 中原文物. 2017(02)
[3]小子吉父方甗与M2001虢季墓年代[J]. 王正,常军. 中原文物. 2016(04)
[4]虢仲铜■铭文及相关问题[J]. 杨海青. 洛阳考古. 2015(01)
[5]关于虢国墓地的年代和M2001、M2009的墓主问题[J]. 贾洪波. 中原文物. 2014(06)
[6]“二王并立”与虢国墓地年代上限——兼论一号、九号大墓即虢公忌墓与虢仲林父墓[J]. 王恩田. 华夏考古. 2012(04)
[7]再论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墓主年代序列——兼论晋国早期的都城变迁问题[J]. 贾洪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8]虢仲盨及相关问题考[J]. 刘社刚. 文博. 2011(06)
[9]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J]. 张天恩. 文物. 2010(06)
[10]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J]. 姜涛,王龙正,宁景通,胡小龙,陈素英,陈英,杨海青,辛军民. 文物. 2009(02)
博士论文
[1]虢国综合研究[D]. 马军霞.陕西师范大学 2017
[2]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 张应桥.郑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两周青铜列鼎墓葬研究[D]. 张家麟.山西大学 2019
[2]三门峡虢国历史问题研究[D]. 程佳楠.天津师范大学 2018
[3]虢国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D]. 张潇.河南师范大学 2017
[4]周代附足铜簋研究[D]. 李扬.吉林大学 2016
[5]应国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D]. 薛松.河南师范大学 2016
[6]虢国具铭铜器汇考[D]. 梁宇婷.天津师范大学 2016
[7]虢国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D]. 赵利鑫.河南大学 2014
[8]春秋时期晋国战争史研究[D]. 赵军.山西师范大学 2013
[9]虢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D]. 程晓丹.河南大学 2011
[10]商周青铜鬲研究[D]. 乔美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2946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上村岭虢国墓地位置图
虢国墓地墓区组别分布图
31[1],该壶有盖,盖顶有握手,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连;颈部有一对平置的衔环龙首耳,环为扁体环;平底;握手、盖面、颈部圈足等部位均饰有不同的纹饰;在颈部的内壁上还有竖款铭文二行,共八字。Ⅱ式圈足稍高,耳略向上放置于颈部的两侧,盖为椭方形高盖。如M2012:25(图2-7.5)[2],该壶整体呈椭方形,盖顶握手比较高,颈部有一对衔环龙首双耳;圈足较大;盖顶的握手、握手周围、盖表面、颈上部及圈足等处均有不同的纹饰。Bb型垂腹棱边方壶,壶腹的一周呈近似长方形。这种方壶腹部最大径也接近底部,器身面与面之间的转角处为棱边(图2-6)。根据耳和足部形态的不同,分为两式。I式附耳平置,圈足外撇。如M2008:12(图2-7.6)[3],该壶整体呈扁长方形,器盖分置,盖上有圈顶,盖的腹部外鼓;器身直口、溜肩,底为平底;圈足;方壶的各部位均有纹饰。图2-5Ba型方壶(底图采自《三门峡虢国墓》彩版六)图2-6Bb型方壶(底图采自《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图一一)Ⅱ式附耳略微向上,圈足基本不外撇。如M1706:108(图2-7.7)[4],该壶的壶身接近正方形,前后左右的宽度较为一直;颈侧有衔环兽耳;壶盖有窃曲纹,器身则饰[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62.[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55.[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J].文物,2009(2):20,22.[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8,图版伍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门峡虢国墓M2009墓主虢仲考[J]. 唐英杰,李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10)
[2]中原地区早期冶铁问题分析[J]. 张国硕,汤洁娟. 中原文物. 2017(02)
[3]小子吉父方甗与M2001虢季墓年代[J]. 王正,常军. 中原文物. 2016(04)
[4]虢仲铜■铭文及相关问题[J]. 杨海青. 洛阳考古. 2015(01)
[5]关于虢国墓地的年代和M2001、M2009的墓主问题[J]. 贾洪波. 中原文物. 2014(06)
[6]“二王并立”与虢国墓地年代上限——兼论一号、九号大墓即虢公忌墓与虢仲林父墓[J]. 王恩田. 华夏考古. 2012(04)
[7]再论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墓主年代序列——兼论晋国早期的都城变迁问题[J]. 贾洪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8]虢仲盨及相关问题考[J]. 刘社刚. 文博. 2011(06)
[9]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J]. 张天恩. 文物. 2010(06)
[10]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J]. 姜涛,王龙正,宁景通,胡小龙,陈素英,陈英,杨海青,辛军民. 文物. 2009(02)
博士论文
[1]虢国综合研究[D]. 马军霞.陕西师范大学 2017
[2]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 张应桥.郑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两周青铜列鼎墓葬研究[D]. 张家麟.山西大学 2019
[2]三门峡虢国历史问题研究[D]. 程佳楠.天津师范大学 2018
[3]虢国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D]. 张潇.河南师范大学 2017
[4]周代附足铜簋研究[D]. 李扬.吉林大学 2016
[5]应国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D]. 薛松.河南师范大学 2016
[6]虢国具铭铜器汇考[D]. 梁宇婷.天津师范大学 2016
[7]虢国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D]. 赵利鑫.河南大学 2014
[8]春秋时期晋国战争史研究[D]. 赵军.山西师范大学 2013
[9]虢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D]. 程晓丹.河南大学 2011
[10]商周青铜鬲研究[D]. 乔美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2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37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