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地区音乐图像研究——以南响堂山石窟、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30 15:23
邺城曾是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地跨今河北邯郸及河南安阳两地,中心位置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铜雀三台遗址附近。邺城地区遗存有大量与音乐相关的文物,该地区几个较大的石窟内也有数量可观的音乐图像。由于邺城在繁荣时期佛教盛行,因此很多文物均与佛教相关。本文运用音乐图像学的方法,结合田野调查,希望大致还原邺城四百年鼎盛的音乐风貌。
【文章来源】:齐鲁艺苑. 2020,(02)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南响堂山7号窟箜篌图
0 南响堂7号窟阮咸图
据各地发现的墓葬石刻及壁画等图像,竖箜篌确实为中国境内祆教乐舞常用的乐器,姜伯勤先生在《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一书中提到,竖箜篌及琵琶是祆教祭祀“豪摩祭”的常用乐器,他通过大量画像石总结出中国境内祆教祭神及宗教行事中的乐队组合并归纳成表,结论为琵琶(包括直项、曲项、五弦)、葫芦琴、箜篌(多为竖箜篌)、笛、洞箫、贝蠡、板、笙、排箫、腰鼓、铙与钹为祆教宗教仪式中的常用乐器。[6](P308)例如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1)藏石棺床石屏G板块右侧四臂娜娜女神像中的竖箜篌与7号窟箜篌的形制基本相同。这体现了粟特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其次,从南响堂7号窟的伎乐图像呈现出的样式以及它在7号窟中所属的空间位置上来判断,这四个伎乐人在佛教世界观中应属天宫伎乐一类。佛教的世界观分三界六道(2),天宫伎乐天属于天道,但是天道分不同层级,究竟7号窟伎乐图属于佛教世界观的哪个层面,要从其在整个壁画图像中所处的位置及其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伎乐天人演奏乐器是在北朝比较流行的图像形式之一,一般存在于窟内较为靠上的地方,体现出他们在天道中处在较高的位置即“兜率天”层面,他们普遍有男女之分,且衣着整齐,而此类天宫伎乐在龟兹文化中很多情况下是裸体的,这体现了中原儒家文明对石窟艺术风格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阮咸考[J]. 杜亚雄. 音乐探索. 2018(02)
[2]祆教“中国化”在地呈现——南响堂山石窟乐舞图像考释[J]. 胡啸. 中国音乐. 2018(02)
[3]丝绸之路与竖箜篌的东渐[J]. 周菁葆. 中国音乐. 2011(03)
[4]浅谈中国石窟艺术的分期[J]. 李茂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5)
[5]敦煌石窟艺术中的箜篌乐器形态简析[J]. 杨森. 敦煌研究. 1991(01)
本文编号:3466966
【文章来源】:齐鲁艺苑. 2020,(02)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南响堂山7号窟箜篌图
0 南响堂7号窟阮咸图
据各地发现的墓葬石刻及壁画等图像,竖箜篌确实为中国境内祆教乐舞常用的乐器,姜伯勤先生在《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一书中提到,竖箜篌及琵琶是祆教祭祀“豪摩祭”的常用乐器,他通过大量画像石总结出中国境内祆教祭神及宗教行事中的乐队组合并归纳成表,结论为琵琶(包括直项、曲项、五弦)、葫芦琴、箜篌(多为竖箜篌)、笛、洞箫、贝蠡、板、笙、排箫、腰鼓、铙与钹为祆教宗教仪式中的常用乐器。[6](P308)例如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1)藏石棺床石屏G板块右侧四臂娜娜女神像中的竖箜篌与7号窟箜篌的形制基本相同。这体现了粟特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其次,从南响堂7号窟的伎乐图像呈现出的样式以及它在7号窟中所属的空间位置上来判断,这四个伎乐人在佛教世界观中应属天宫伎乐一类。佛教的世界观分三界六道(2),天宫伎乐天属于天道,但是天道分不同层级,究竟7号窟伎乐图属于佛教世界观的哪个层面,要从其在整个壁画图像中所处的位置及其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伎乐天人演奏乐器是在北朝比较流行的图像形式之一,一般存在于窟内较为靠上的地方,体现出他们在天道中处在较高的位置即“兜率天”层面,他们普遍有男女之分,且衣着整齐,而此类天宫伎乐在龟兹文化中很多情况下是裸体的,这体现了中原儒家文明对石窟艺术风格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阮咸考[J]. 杜亚雄. 音乐探索. 2018(02)
[2]祆教“中国化”在地呈现——南响堂山石窟乐舞图像考释[J]. 胡啸. 中国音乐. 2018(02)
[3]丝绸之路与竖箜篌的东渐[J]. 周菁葆. 中国音乐. 2011(03)
[4]浅谈中国石窟艺术的分期[J]. 李茂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5)
[5]敦煌石窟艺术中的箜篌乐器形态简析[J]. 杨森. 敦煌研究. 1991(01)
本文编号:3466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6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