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发布时间:2021-11-01 16:06
  将考察实物、(模拟实验的)实践经验、理性思维融为一体,可以得出结论: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与制陶者手捏泥片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泥条缝隙与制陶者手捏泥条的行为有直接关系,因此都属于痕迹范畴;泥片缝隙是泥片贴筑法成型的直接证据,泥条缝隙是泥条筑成法成型的直接证据,都相当重要。找到证据,成型方法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文章来源】:文物春秋.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新石器时代中期泥片贴筑法制陶示例

遗址,法制,示例,庙底沟类型


图二新石器时代中期泥片贴筑法制陶示例(二)新石器时代晚期,可以河南渑池县班村遗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葫芦瓶(H2133∶35)和小口尖底瓶(H1071∶8)为例。

法制,示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河南渑池县班村遗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葫芦瓶一律采用正筑泥条盘筑法成型。如H2133∶35(图四,1)[1]73,在1995年11月我到班村之前,该器已粘对复原,为了“打破砂锅问到底”,我请民工用喷灯将粘胶烤化、拆开后对标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看到其内壁和剖面上都有明显的泥条缝隙:泥条向器内倾斜,按逆时针方向盘旋上升,这表明作器者制作时是用右手捏泥条;腹下部的泥条按顺时针方向盘旋上升,这表明其局部制作时作器者是用左手捏泥条。由此可见,葫芦瓶采用正筑泥条盘筑法成型,属于手制法成型范畴,这样就更正了过去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的葫芦瓶是采用轮制法成型的观点。图绘制完成后,我又请民工将H2133∶35重新粘对复原。同样出自班村遗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小口尖底瓶H1071∶8(图四,2)[1]77采用了倒筑泥条盘筑法与正筑泥条盘筑法兼用的成型方法,上下半身分别成型:器物下半身采用倒筑泥条盘筑法成型,腹部内壁可见泥条缝隙,剖面显示泥条向器外倾斜;上半身采用正筑泥条盘筑法成型,腹上部和颈部内壁都有泥条缝隙,剖面显示泥条向器内倾斜。内壁中部可观察到接缝一周,表明两部分套接在一起时,下半身在内,上半身在外。


本文编号:3470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70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7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