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从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看鲜卑、契丹的源流

发布时间:2021-11-09 08:06
  匈奴、鲜卑是中国北方古代强悍的游牧民族,他们对中国、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在广泛收集已发表的鲜卑、契丹及相关人群人类学、分子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共享序列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证明了完工遗存可能并非鲜卑人的遗存,支持喇嘛洞居民和大同居民在种系构成方面与大多数鲜卑族居民差别较大,其可能为不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混杂人群;而朝阳组所代表的慕容鲜卑与其他组所代表的拓跋鲜卑之间似乎并不存在能将二者截然分开的遗传学距离。在鲜卑起源的问题上,如果把井沟子居民的族属推定为“东胡”,且鲜卑起源于东胡的观点,在体质人类学方面和分子考古学方面都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起源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群与同样起源于东北的锡伯族、鄂伦春族人群与在母系遗传上有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就契丹的起源问题而言,以山嘴子组为代表的契丹族平民与贵族之间遗传学差异较大,而与鲜卑、东胡人群相对比较接近,应该是保留了较多来自东胡、鲜卑的遗传因素。而关于契丹出于黄帝系之契人,与殷商居民同源的说法,从体质人类学角度看是不能成立的。通过mtDNA的相关分析并不支持达斡尔族起源于契丹的说法。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从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看鲜卑、契丹的源流


线粒体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染色体结构,示意图


Y染色体结构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寻东胡遗存——来自生物考古学的新线索[J]. 朱泓,张全超,常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1)
[2]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J]. 朱泓,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2007(02)
[3]东胡人种考[J]. 朱泓.  文物. 2006(08)
[4]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辽代耶律羽之墓地人骨研究[J]. 周蜜.  边疆考古研究. 2005(00)
[5]契丹的来源和迁徙[J]. 何光岳.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6]2002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J].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Frontier Archae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考古与文物. 2004(01)
[7]内蒙古东大井东汉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J]. 陈靓,朱泓,郑丽慧.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01)
[8]内蒙古七郎山魏晋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J]. 郑丽慧,朱泓,陈靓.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01)
[9]鲜卑族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J]. 李吉和.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3(03)
[10]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J]. 张泰湘,范忠泽,王世杰.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3(02)

博士论文
[1]内蒙古长城地带先秦时期人类遗骸的DNA研究[D]. 常娥.吉林大学 2008
[2]东北、内蒙古地区三个古代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 王海晶.吉林大学 2007
[3]拓跋鲜卑线粒体DNA的遗传学分析[D]. 于长春.吉林大学 2007
[4]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 许月.吉林大学 2006
[5]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D]. 张全超.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4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84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1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