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古老”“开放”与“先锋”交汇——观敦煌石窟作为公共艺术的美学趋向

发布时间:2021-11-10 11:45
  围绕敦煌石窟的公共艺术特色,关切新时代古老敦煌的先锋化发展。文章从视觉艺术视角出发,结合视觉文化与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分析古老敦煌石窟艺术价值及文化特色后,思索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展露出的美学价值与发展趋向。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2020,(22)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古老”“开放”与“先锋”交汇——观敦煌石窟作为公共艺术的美学趋向


莫高窟第257窟壁

强盗,莫高窟


其关注内容超脱了严刑律法。《五百强盗立地成佛图》(图2)中,强盗被国王处以酷刑,释迦牟尼佛亲临山谷讲经说法,众强盗当场俯首悔过,多年后终于修成正果。该故事画传递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认为只要知错就为时未晚,这与政治统治中严刑律法截然不同,给予了曾经犯罪或误犯大罪的人民悔过的机会;同时,佛祖打破了国王“君无戏言”的权威,阻止行刑并救下罪犯,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专治王权的挑战。敦煌石窟作为公共艺术,宗教主义带来的超政治化使它在那些时代展示难能可贵的非政治话语,得以更接近人民心声,为困于阶级制度枷锁中的人民传递极乐世界的美好愿望,这使它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先锋”的姿态与立场。

敦煌,殿堂


隋唐时代后,殿堂窟的主窟室呈方形,覆斗型的窟顶高高顶起,显得厅堂宽敞庄严,平和宁静。殿堂窟受佛龛窟和涅槃窟影响,覆斗顶的形式取法于墓葬中,它是天宫景色的象征,抬首观佛像之慈悲,仰望天宫穹顶,低头看四面壁画,再现西天之美,教引信徒修个人德行。其“天圆地方”的艺术特色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覆斗顶为“天圆”,四方的窟室也契合着我国陵墓建筑文化中“以方为贵”的传统建筑思想。除中心柱窟与殿堂窟外,大像窟内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大象无形”的重大之美;背屏窟空间递进上达,仿佛有“神人合一”的共享感……不同朝代与类型的石窟三维空间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空间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功能研究[J]. 龚乾.  艺术科技. 2019(10)
[2]敦煌红妆色正鲜——敦煌壁画在陶瓷中的继承和创新[J]. 方圆.  美与时代(中). 2019(04)
[3]基于公共艺术资源平台下敦煌艺术的传播与发展[J]. 郑皓华,傅佩珊.  大舞台. 2015(08)
[4]莫高窟早期三窟佛像比例探讨[J]. 蔡伟堂.  敦煌研究. 2005(03)
[5]试论敦煌石窟艺术的空间构成[J]. 娄婕.  敦煌研究. 1999(04)

硕士论文
[1]陕西唐宋石窟寺建筑研究[D]. 张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87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87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