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外部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3 15:10
大遗址是我国近10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如古城市遗址、帝王陵墓等及其环境。位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区域的大遗址正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面临历史上最广泛、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由此,在大遗址保护中出现了一系列外部性问题,治理外部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 以往对大遗址的研究多是从社会学、文物考古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进行的,本文则从经济学视角展开对大遗址的研究,并在研究内容上也有所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进行规范分析研究外,还采取面谈、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大遗址保护理论,并为解决目前大遗址保护中面临的遗址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激烈矛盾探索可行的方式和途径。 由于资源特性决定了制度安排的形式和空间,具有不同物品特性的资源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此,本文在进行了基本假设和相关概念界定后,对大遗址资源特性作了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考察,表明现阶段的大遗址更接近于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时...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回顾
1.2.1 国外大遗址保护研究回顾
1.2.2 国内大遗址保护研究回顾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图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贡献及创新
2 理论基础
2.1 外部性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2.2 外部性定义
2.2.1 马歇尔的外部性概念
2.2.2 庇古的外部性概念
2.2.3 国内外关于外部性的其它定义
2.3 外部性分类
2.4 外部性治理途径
2.5 简要评述
3 基本假设及概念界定
3.1 关于环境的假设
3.1.1 资源稀缺性
3.1.2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1.3 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3.1.4 交易成本
3.2 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3.2.1 经济人假设
3.2.2 有限理性假设
3.2.3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3.3 相关概念
3.3.1 遗产
3.3.2 文化遗产
3.3.3 遗址与大遗址
4 大遗址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4.1 对大遗址本质特征的认识
4.1.1 大遗址的文物特征
4.1.2 大遗址的区域特征
4.2 对大遗址特殊属性的认识
4.2.1 大遗址的物质特性
4.2.2 大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4.2.3 大遗址的时间分布特征
4.2.4 大遗址的环境特征
4.2.5 大遗址的文化学特征
4.2.6 大遗址的经济学特征
4.3 对大遗址资源特性的认识
4.3.1 大遗址的公共产品属性
4.3.2 不同于一般公共资源的特性
4.4 大遗址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4.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
4.4.2 大遗址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5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研究
5.1 城市区大遗址的正外部性分析
5.1.1 大遗址的正外部性及价值增值性
5.1.2 正外部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5.2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政府行为外部性分析
5.2.1 政府行为外部性形成的理论分析
5.2.2 大遗址保护中的中央政府行为外部性分析
5.2.3 大遗址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外部性分析
5.3 大遗址保护中的企业及居民行为外部性分析
5.3.1 大遗址保护中的企业和居民行为分析
5.3.2 大遗址保护中的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5.3.3 负外部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5.4 大遗址保护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之间的博弈分析
5.4.1 博弈参与人及其目标
5.4.2 博弈过程及策略选择
6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治理
6.1 国外的成功经验
6.1.1 日本
6.1.2 美国
6.2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政府治理分析
6.2.1 政府介入的缘由
6.2.2 政府治理的措施
6.3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市场治理分析
6.3.1 大遗址的产权界定
6.3.2 市场治理方式—非遗产类经营权转让的特许经营
6.4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NGO/NPO治理分析
6.4.1 NGO/NPO的基本特征
6.4.2 NGO/NPO治理外部性的原理分析
6.4.3 NGO/NPO治理大遗址保护中外部性的途径
6.5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意识形态治理分析
6.5.1 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6.5.2 意识形态对负外部性的抑制
6.5.3 意识形态对正外部性的影响
6.5.4 选择性激励
6.5.5 权威和关键行动者
7 实证研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治理
7.1 汉长安城遗址历史背景
7.2 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现状
7.3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现状
7.3.1 汉长安城遗址管理机构
7.3.2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7.3.3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
7.4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治理政策建议
7.4.1 成立高级别的管理委员会,对保护和利用实施统一管理
7.4.2 制定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和利用专项法规
7.4.3 制定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评估标准,定期公布评估结果
7.4.4 将保护绩效与责任人的工作绩效、物质利益有效挂钩
7.4.5 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经济手段对遗址区内居民进行补贴
7.4.6 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7.4.7 增加保护税种和税收、政策引资等手段多方筹集保护资金
7.5 汉长安城遗址未来展望
7.5.1 社会效益
7.5.2 经济效益
7.5.3 生态效应
8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66489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回顾
1.2.1 国外大遗址保护研究回顾
1.2.2 国内大遗址保护研究回顾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图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贡献及创新
2 理论基础
2.1 外部性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2.2 外部性定义
2.2.1 马歇尔的外部性概念
2.2.2 庇古的外部性概念
2.2.3 国内外关于外部性的其它定义
2.3 外部性分类
2.4 外部性治理途径
2.5 简要评述
3 基本假设及概念界定
3.1 关于环境的假设
3.1.1 资源稀缺性
3.1.2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1.3 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3.1.4 交易成本
3.2 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3.2.1 经济人假设
3.2.2 有限理性假设
3.2.3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3.3 相关概念
3.3.1 遗产
3.3.2 文化遗产
3.3.3 遗址与大遗址
4 大遗址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4.1 对大遗址本质特征的认识
4.1.1 大遗址的文物特征
4.1.2 大遗址的区域特征
4.2 对大遗址特殊属性的认识
4.2.1 大遗址的物质特性
4.2.2 大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4.2.3 大遗址的时间分布特征
4.2.4 大遗址的环境特征
4.2.5 大遗址的文化学特征
4.2.6 大遗址的经济学特征
4.3 对大遗址资源特性的认识
4.3.1 大遗址的公共产品属性
4.3.2 不同于一般公共资源的特性
4.4 大遗址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4.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
4.4.2 大遗址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5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研究
5.1 城市区大遗址的正外部性分析
5.1.1 大遗址的正外部性及价值增值性
5.1.2 正外部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5.2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政府行为外部性分析
5.2.1 政府行为外部性形成的理论分析
5.2.2 大遗址保护中的中央政府行为外部性分析
5.2.3 大遗址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外部性分析
5.3 大遗址保护中的企业及居民行为外部性分析
5.3.1 大遗址保护中的企业和居民行为分析
5.3.2 大遗址保护中的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5.3.3 负外部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5.4 大遗址保护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之间的博弈分析
5.4.1 博弈参与人及其目标
5.4.2 博弈过程及策略选择
6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治理
6.1 国外的成功经验
6.1.1 日本
6.1.2 美国
6.2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政府治理分析
6.2.1 政府介入的缘由
6.2.2 政府治理的措施
6.3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市场治理分析
6.3.1 大遗址的产权界定
6.3.2 市场治理方式—非遗产类经营权转让的特许经营
6.4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NGO/NPO治理分析
6.4.1 NGO/NPO的基本特征
6.4.2 NGO/NPO治理外部性的原理分析
6.4.3 NGO/NPO治理大遗址保护中外部性的途径
6.5 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意识形态治理分析
6.5.1 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6.5.2 意识形态对负外部性的抑制
6.5.3 意识形态对正外部性的影响
6.5.4 选择性激励
6.5.5 权威和关键行动者
7 实证研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治理
7.1 汉长安城遗址历史背景
7.2 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现状
7.3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现状
7.3.1 汉长安城遗址管理机构
7.3.2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7.3.3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
7.4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外部性治理政策建议
7.4.1 成立高级别的管理委员会,对保护和利用实施统一管理
7.4.2 制定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和利用专项法规
7.4.3 制定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评估标准,定期公布评估结果
7.4.4 将保护绩效与责任人的工作绩效、物质利益有效挂钩
7.4.5 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经济手段对遗址区内居民进行补贴
7.4.6 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7.4.7 增加保护税种和税收、政策引资等手段多方筹集保护资金
7.5 汉长安城遗址未来展望
7.5.1 社会效益
7.5.2 经济效益
7.5.3 生态效应
8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66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6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