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百戏俑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4:39
本文关键词:汉代乐舞百戏俑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是对所收集到的全国范围内,经考古发掘汉代墓葬和汉陵陪葬墓及从葬坑中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俑进行的综合性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针对汉代乐舞百戏俑的性质和内涵,对研究对象作出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其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认识到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明确了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之后通过对考古发掘报告等基础资料中的汉代乐舞百戏俑资料进行梳理,参考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著作,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陶俑进行了重新命名和描述。 按照时代、地区、类别,依照墓葬发掘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汉代乐舞百戏俑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同时,发现并总结了各类俑出土情况在时代和地域上所呈现的差异。 在时代上,东汉时期乐舞百戏俑明显多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出土乐舞百戏俑的墓葬总数多于西汉时期,墓葬分布范围广于西汉时期。在地域上,呈现出西汉时期以西安为中心和东汉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分布特点。 按身份将乐舞百戏俑划分为乐俑、舞俑、百戏俑,其中乐俑分为奏乐俑、指挥俑、歌唱俑、击掌俑和聆听俑;舞俑分为袖舞俑、盘鼓舞俑和宽袖长袍舞俑;百戏俑分为杂技俑、傀儡俑、俳优俑和驯兽俑。按照时代和地域特征,对每一类型俑自身造型风格的变化进行分类研究,并选取标本予以说明。 在对乐舞百戏俑进行组合类型的研究中发现,汉代乐舞百戏俑绝大多数都出土于汉代的中小型墓葬之中,单独出土各类俑的墓葬数量最多,乐舞俑同出和乐舞百戏俑同出的墓葬较多。两汉时期乐舞百戏俑的整体组合类型基本相同,具体组合类型上存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奏乐俑的组合类型上。在对乐舞百戏俑进行造型风格的研究中发现,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乐舞百戏俑的总体造型风格特征基本一致;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乐舞百戏俑的造型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汉代乐舞百戏俑整体造型风格生动形象。 最后,以实物资料为基础,以汉代乐舞百戏俑考古发现反映的差异为切入点,对汉代乐舞百戏俑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探讨。汉代乐舞百戏俑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汉代丧葬观念和明器制度密切相关。 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研究与汉代乐舞百戏俑相关的汉代音乐、舞蹈、百戏艺术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汉代呈现出宫廷雅乐和民间俗乐共存的局面,乐队从以金石打击乐器为主奏乐器,向以丝竹管弦乐器为主奏乐器发展转变。汉代的文化交流融合,为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极大地推动了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汉代 墓葬 乐俑 舞俑 百戏俑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相关概念界定10-12
- 1.2 研究现状回顾12-19
- 第二章 汉代乐舞百戏俑考古发现19-38
- 2.1 乐俑考古发现19-28
- 2.1.1 西汉时期19-22
- 2.1.2 东汉时期22-28
- 2.2 舞俑考古发现28-34
- 2.2.1 西汉时期28-30
- 2.2.2 东汉时期30-34
- 2.3 百戏俑考古发现34-36
- 2.3.1 西汉时期34
- 2.3.2 东汉时期34-36
- 2.4 乐舞百戏俑考古发现36-38
- 第三章 汉代乐舞百戏俑分类研究38-103
- 3.1 乐俑分类研究38-74
- 3.1.1 乐俑类型38
- 3.1.2 分类研究38-74
- 3.2 舞俑分类研究74-91
- 3.2.1 舞俑类型74
- 3.2.2 分类研究74-91
- 3.3 百戏俑分类研究91-99
- 3.3.1 百戏俑类型91
- 3.3.2 分类研究91-99
- 3.4 乐舞百戏俑综合研究99-103
- 3.4.1 组合类型99-100
- 3.4.2 造型风格100-103
- 第四章 汉代乐舞百戏俑相关问题研究103-115
- 4.1 汉代乐舞百戏俑产生的时代背景103-105
- 4.2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105-112
- 4.2.1 汉代音乐艺术研究105-109
- 4.2.2 汉代舞蹈艺术研究109-110
- 4.2.3 汉代百戏艺术研究110-111
- 4.2.4 汉代乐舞百戏管理机构和演出场所111-112
- 4.3 汉代乐舞百戏俑所见文化交流112-115
- 结语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7
- 附录127-13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138-139
- 致谢139-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浅析汉代舞蹈文物繁荣的历史背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曾繁模;;巫山地区汉代乐舞俑的文化考辨[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 于天池;两汉俳优解[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02期
4 李朝真;云南大理出土胡俑及其相关问题之探讨[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5 佟泽荣;江苏睢宁距山、二龙山汉墓群调查[J];东南文化;1993年04期
6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2年11期
7 许一伶;汉代建鼓舞研究[J];东南文化;2004年03期
8 许一伶;论徐州西汉乐舞俑的艺术特色[J];东南文化;2005年02期
9 耿沛甲;;从汉代陶俑看汉代的审美精神[J];大众文艺;2010年13期
10 胡国强;洛阳地区东汉宴乐俑探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昌琦 徐承德;[N];新华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俊霞;汉晋时期长江流域出土胡人俑的初步考察[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耀双;两汉墓葬出土陶俑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覃杰;广州汉墓出土人物俑的发现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1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5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