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区域聚落形态”可以休矣

发布时间:2017-08-10 20:37

  本文关键词:“区域聚落形态”可以休矣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聚落形态 文明探源 旧石器时代 史前聚落 史前城址


【摘要】:"区域聚落形态"作为文明探源与聚落考古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总体有六个值得质疑的问题。事实上,对史前聚落特别是中国史前聚落的相关研究揭示,"区域聚落形态"并非史前晚期才出现,"区域聚落形态"混淆了史前聚落遗址的自然群落与社会组织的区别和关系,忽视了小区域的聚落群聚形态及其变化,忽视了聚落之间原本存在的血缘关系,忽视了聚落与遗址的区别及遗址内部聚落群聚形态的特点与变化,过分强调了遗址的面积大小与内涵差异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文明探源,中国的聚落考古,在研究理论与方法方面都应该摈弃"区域聚落形态",并有更多独立的思考、探索与追求。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区域聚落形态 文明探源 旧石器时代 史前聚落 史前城址
【分类号】:K86
【正文快照】: 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戈登·威利(G.R.Wil-年的旧石器早期遗址就有51处[5](图一:1);在广ley)发表了《秘鲁维鲁河谷的聚落形态研究》[1],这西百色盆地,45个旧石器早期的遗址集中分布在本著作不仅是“区域聚落形态”研究理论和方法东西长约109公里的河旁阶地上[6](图一:2);在的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广清;;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和地域类型[J];华夏考古;1992年04期

2 房迎三;;中国的旧石器地点群[J];华夏考古;1993年03期

3 孟华平;黄文新;张成明;曾令兵;田晴;;大洪山南麓史前聚落调查——以石家河为中心[J];江汉考古;2009年01期

4 邱国斌;;内蒙古敖汉旗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02期

5 史蒂芬·科瓦勒斯基;沈辛成;;区域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2009年04期

6 房迎三,杨达源,韩辉友,周旅复;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埋藏学的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2年02期

7 王社江,沈辰,胡松梅,张小兵,王昌富,Richard Cosgrove;洛南盆地1995—1999年野外地点发现的石制品[J];人类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马世之;;五帝时代的城址与中原早期文明[J];中州学刊;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柱;亳在大O>说[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2 侯宏堂;“天人合一”观早期发生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韩江苏;;殷墟在历史教学实践课中的规划与设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5 陈声波;;试论中国史前宗教巫术对聚落形态的影响[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6 朱之勇;吉学平;;云南保山老虎洞旧石器遗址石器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7 彭鹏;;墓葬等级分析中一种量化方法的思考——以大甸子墓地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8 任雪莉;;从先秦史料看中国青铜器的冶铸[J];宝鸡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9 杨东晨,杨建国;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田延峰;;论秦的祖先世系及其文化建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曰珠;张永奎;;管仲商业方略与淮夷商贾贸易[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江林昌;;东西方古文明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乌兰托亚;海日汗;;魔幻:一个艺术的解码——匈奴艺术的形式解读[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5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6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陈宇琳;;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葛志毅;;释炎帝神农氏[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9 王星光;;“仰韶温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彭兆荣;;人文/文化||生态/生生[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茂林;渔业相关传统生态智慧与水域生态养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7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鹏;中医学身体观的构建与演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雄;“害羞”之墙[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邹园园;楚文化中的凤纹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化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智凯;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赵汗青;关于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伟;良渚文化玉璧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历程[D];吉林大学;2011年

6 管小平;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凤芹;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璜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郜江海;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韦姗杉;二里头早期国家兴衰的聚落考古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聚锋;陶寺聚落与酋邦社会[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姜侬;方家骅;邵家骥;杨达源;;南京下蜀黄土沉积时代的研究[J];地质论评;1988年03期

2 邢历生;;庐山地区第四纪冰期的古地磁年代[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9年02期

3 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04期

4 张玉石;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中国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J];华夏考古;2001年01期

5 杨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年10期

6 杨虎;朱延平;;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年06期

7 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1997年01期

8 袁广阔;潘伟斌;杨文胜;贺惠陆;毛杰英;;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年03期

9 严志斌;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社江,胡松梅;丹江上游腰市盆地的旧石器[J];考古与文物;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西云;赵新平;;河南淅川马岭遗址聚落考古的探索[J];华夏考古;2010年03期

2 裴安平;;聚落群聚形态视野下的长江中游史前城址分类研究[J];考古;2011年04期

3 夏莉莉;;地、宅演变及聚落形态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孙庆伟;聚落形态理解与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1994年03期

5 刘国祥;;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J];文物;2001年09期

6 徐祖祥;云南瑶族聚落背景探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钱耀鹏;日本学者关于环壕聚落的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2年04期

8 李建勇;;米脂窑洞古城民居聚落形态的价值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9 迈克尔·加拉蒂;陈淳;;欧洲区域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2010年02期

10 王刚;周学红;聂康才;;银川平原典型聚落形态研究[J];四川建筑;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2 王庆庆;;和田地区乡土聚落形态研究——以卡巴克阿斯坎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陈淳;;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钱云;胡依然;;国外乡土聚落形态研究进展纵览[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功明;韩晓莉;;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详;;论社会结构与丹巴嘉绒藏寨的聚落形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先进;;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昀;为什么关注聚落?[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城壕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记者 程思远;王昀:聚落的多样性正是世界的多样性[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聚落三形态演进”说[N];光明日报;2013年

5 何驽;史前古城与中心聚落的关系[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 燕生东;关于判定聚落面积、等级问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严文明;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的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通讯员 吴建勋;湖州发现大型马桥文化聚落[N];浙江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庚;追寻历史 探源真相[N];临汾日报;2011年

10 许宏;早期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康;地域环境制约下的聚落生存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大学;2005年

3 成旭华;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谭明;吴堡窑洞古城聚落形态的研究与保护[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5 奚雪松;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6 周燕芳;历史时期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兴亮;襄樊南漳地区堡寨聚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马津;新聚落设计实践与反思[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

10 蔡超;两周时期齐鲁两国聚落形态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



本文编号:652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52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1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