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2:18
本文关键词: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研究
【摘要】: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是国内现存此类题材绝无仅有的珍品,表现的是皇帝和皇后带领贵族大臣、嫔妃女官在侍从的陪同下前去礼佛的场景。这一图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最初从印度传入的供养人像形式简单,数量不多,也没有题名,随着佛教的广泛流布,供养人的服饰逐渐汉化,数量逐渐增多,画面逐渐变得复杂,最终在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中出现了帝后礼佛图这一全新的供养人群像,巩县石窟又在龙门石窟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变化,因此这一艺术图示是供养人像在随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结果,是供养人像发展到非常成熟阶段的产物。虽然前人对该图像做了许多的研究,但是多集中在对它的图像的分析和身份以及创作时间的考证上,对于供养人像是如何从简单的重复排列的图像演变为人物群像行列,以及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哪些动力因素这样的问题研究的不够。本文首先对巩县石窟现存的十五幅帝后礼佛图,以及这些帝后礼佛图与石窟其他造像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将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图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归纳出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的几个特点,如画幅尺寸减小、分层布置、伞扇仪仗的使用更为严格、布局更为疏朗等。之后本文的重点在于对这一帝后礼佛图的成因的分析。巩县毗邻洛阳,洛阳深厚的汉族绘画传统影响着帝后礼佛图的创作,汉代墓室壁画的许多元素渗入帝后礼佛图中,如分层表现连续故事情节、对比手法的运用、对动态的强调等。汉族传统绘画中对线描的重视也体现在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中。除此以外,北魏的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了北魏统治者对南朝贵族礼仪制度的借鉴和使用,礼仪制度的日益成熟和严格使得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与龙门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最后,在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出现之后,这样的图示被之后许多墓室壁画、石窟壁画以及纸本绘画所借用,成为一种固定的图示。
【关键词】:北魏 巩县石窟 帝后礼佛图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9.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20
- 第一节 研究对象10-12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12-18
- 2.1 研究巩县石窟的硕士和博士论文12-13
- 2.2 以往学者对帝后礼佛图所做研究13-18
- 2.2.1 对帝后礼佛图的演变的研究13-15
- 2.2.2 对帝后礼佛图供养人身份和年代的研究15-16
- 2.2.3 对帝后礼佛图内容和技法的研究16-18
- 2.2.4 对帝后礼佛图的内涵的研究18
- 第三节 小结18-20
- 第一章 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20-52
- 第一节 中国供养人造像简述20-25
- 第二节 巩县石窟的建造年代和功德主25-27
- 第三节 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27-45
- 3.1 皇帝供养人像29-33
- 3.2 皇后供养人像33-38
- 3.3 帝后礼佛图与其他雕像的关系38-45
- 第四节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45-49
- 第五节 宾阳中洞与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对比49-50
- 第六节 小结50-52
- 第二章 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成因分析52-66
- 第一节 供养人造像的中国化52-55
- 第二节 洛阳本地汉画传统的影响55-59
- 2.1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对比手法55-57
- 2.2 汉墓壁画的均衡对称原则57-59
- 第三节 南朝制度和艺术的影响59-61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绘画中对树木的运用61-63
- 第五节 横幅移动式布局63-65
- 第六节 小结65-66
- 第三章 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的影响66-71
- 小结70-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5
- 插图附录75-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旭华;陈开颖;;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供养人身份考释[J];中原文物;2012年02期
2 赵珊瑚;;民国古董商岳彬与《帝后礼佛图》[J];湖北档案;2012年08期
3 陈重远;;普爱伦与岳彬盗走的《帝后礼佛图》[J];世纪;1997年06期
4 麦子;;远去的龙门盗影[J];今日民航;2013年04期
5 张乃翥;;中外文化源流递变的一个美学例证——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雕刻的美术史考察[J];石窟寺研究;2012年00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颖诗;中华文物:西观东察阅千年[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磊;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3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5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