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秀典教授访谈录
本文关键词:冈村秀典教授访谈录
更多相关文章: 考古学文化 中国考古学 京都大学 古代文化 人文科学研究 大豆栽培 盘中诗 苏伯玉妻 考古学研究 中国青铜器
【摘要】:正秦小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您一直是日本研究中国考古学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之一。请谈谈您是如何对中国考古学产生兴趣的?开始于何时?冈村秀典:首先感谢你这么认为。我出生在日本古都奈良,这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这里遍布古代遗址,从小生长在这一环境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对古代文化产生了兴趣。其中对我影响特别深刻的是1972年奈良高松XZ古坟壁画的发现,这正好是我的中
【作者单位】: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金泽大学;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中国考古学;京都大学;古代文化;人文科学研究;大豆栽培;盘中诗;苏伯玉妻;考古学研究;中国青铜器;
【分类号】:K833.13;K87
【正文快照】: 秦小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您一直是日本研究中国考古学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之一。请谈谈您是如何对中国考古学产生兴趣的?开始于何时? 冈村秀典:首先感谢你这么认为。我出生在日本古都奈良,这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这里遍布古代遗址,从小生长在这一环境里,耳濡目染,自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名利;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迁徙[J];中原文物;2001年03期
2 郭妍利;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的族文化[J];东南文化;2004年01期
3 张全民;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布鲁斯·特里格;陈洪波;陈虹;李琴;潘艳;史党社;;十字路口的考古学:新在哪里[J];南方文物;2006年03期
5 赵丛苍;郭妍利;;科技考古学初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昌燧;;学科进展与展望: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J];南方文物;2009年03期
7 陈胜前;;考古学的文化观[J];考古;2009年10期
8 魏峭巍;;分歧与整合:公共考古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江汉考古;2011年02期
9 陈胜前;;当代考古学概念的构建[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10 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J];东南文化;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2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3 杨虎;;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5 俞伟超;;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新世纪展望[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6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2年
7 陈存洗;;闽族文化的考古学观察[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8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9 李东红;;中国边疆考古学的学术取向: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考古学文化分区必须注意当时人的认识[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袁永明;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辨正[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王昌燧 张爱冰;考古学文化的动态特征[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变迁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周晓陆 曾智泉 卢f ;艺术考古学:相关理论探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陈胜前;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中的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考古所 袁靖;论考古学方法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不能把细石器作为中石器的同义语[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曹兵武;美国考古学中的民族学传统[N];中国文物报;2001年
10 赵春青;关于考古学定位的再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霍东峰;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远富;辽宁地区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考古学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董霄雷;运城盆地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陈飞;六安地区先秦、西汉考古学文化的历史进程[D];安徽大学;2016年
4 唐宁;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常兆福;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杨小燕;新石器时代中期伊、洛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观察[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贾姗;图们江流域汉代以前的几种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崔品;脂类物质分析技术运用于考古学的方法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孙周勇;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杨难得;湘江中上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8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8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