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及其修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13:19
本文关键词: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及其修复研究
【摘要】: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我国古村落的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并广泛的分布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福建客家古村落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既承载了上千年的福建客家文化积淀,又为福建客家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许多客家古村落的景观遭遇各种破坏与威胁,因此对福建古村落景观元素及其修复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本论文在收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内容等进行了阐述,结合国内外古村落发展保护的现状研究对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及界定,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相关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实地调查,总结得出福建客家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及地理分布等基本概况,并归纳分析了福建客家古村落存在的空心化、活性缺失等现状问题。 第三,在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简要的论述了福建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充分挖掘福建客家古村落特色的基础上,将福建客家古村落的景观元素分为:物质性实体元素、非物质性事件元素及非物质性意境元素三个大类;并逐一进行了详细的罗列与分析;对这些景观元素具有的地域性、多样性、文化性等五大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第四,结合福建客家古村落存在的现状问题以及景观元素的罗列分析,对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的修复进行研究探讨:具体阐述了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的意义及原则,并提出了还原、延续、升华、活化的总体思路;在这些思路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物质性修复、环境营造修复、景观元素的提炼与再表达等手法,针对不同的景观元素,提出了不同的修复策略。 第五,以连城培田古村落为例对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及其修复研究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分析了培田古村落的基本概况以及景观元素的分类及构成,并结合古村落存在的现状问题,具体提出培田古村落景观元素的修复措施。 本论文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对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及其修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的研究,为其他古村落景观元素的修复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福建客家 古村落 景观元素 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P901
【目录】:
- 摘要12-13
- Abstract13-15
- 第一章 绪论15-22
- 1.1 研究背景15-16
- 1.1.1 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15
- 1.1.2 承载地方特色,传承文化的需要15
- 1.1.3 古村落景观保护的迫切需要15-16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6
- 1.2.1 研究目的16
- 1.2.2 研究意义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7-18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8-20
- 1.4.1 研究内容18
- 1.4.2 研究方法18-20
- 1.5 研究技术路线20-21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21-22
- 1.6.1 福建客家21
- 1.6.2 古村落21
- 1.6.3 景观元素21-22
- 1.6.4 修复22
- 1.7 小结22
- 第二章 福建客家古村落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22-27
- 2.1 福建客家地区自然环境概况22-23
- 2.1.1 气候条件22
- 2.1.2 地理概况22-23
- 2.2 福建客家古村落基本概况23-24
- 2.2.1 福建客家古村落地理分布23-24
- 2.2.2 福建客家古村落人文环境24
- 2.3 福建客家地区古村落现状问题分析24-26
- 2.3.1 物质文化方面的现状问题24-26
- 2.3.2 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现状问题26
- 2.3.3 造成这些现状问题的因素26
- 2.4 小结26-27
- 第三章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解析27-47
- 3.1 福建客家的历史形成与发展27-29
- 3.1.1 “迁徙”的族群27-28
- 3.1.2 “融合”的特质28-29
- 3.2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分类及构成29-45
- 3.2.1 物质形态的景观实体元素29-40
- 3.2.2 非物质形态的景观事件元素40-45
- 3.2.3 非物质形态的景观意境元素45
- 3.3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特点45-46
- 3.3.1 地域性46
- 3.3.2 多样性46
- 3.3.3 美观性46
- 3.3.4 文化性46
- 3.3.5 原创性46
- 3.4 小结46-47
- 第四章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的修复探索47-57
- 4.1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意义47-48
- 4.1.1 继承与还原传统客家文化特色47
- 4.1.2 传承与保护客家地域文化特征47
- 4.1.3 挖掘与体现古村落多元化价值47-48
- 4.1.4 倡导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48
- 4.2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总体思路48-49
- 4.2.1 还原——保持历史原真,还原古村原貌48
- 4.2.2 延续——传承历史文脉,造就人地共荣48-49
- 4.2.3 升华——重拾古村美好,营造更美古村49
- 4.2.4 活化——恢复古村弹性,活化古村风貌49
- 4.3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原则49-50
- 4.3.1 整体实施,固守古村原貌49
- 4.3.2 保持原真,还原古村意境49-50
- 4.3.3 以人为本,保持古村原力50
- 4.3.4 天人合一,复原古村生态50
- 4.3.5 活态传承,开启古村活力50
- 4.4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对策50-57
- 4.4.1 客家古村落物质性实体元素的修复对策50-55
- 4.4.2 客家古村落非物质性事件元素的修复对策55-56
- 4.4.3 客家古村落非物质性意境元素的修复对策56-57
- 4.5 小结57
- 第五章 福建客家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实践——以连城培田古民居为例57-73
- 5.1 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基本概况57-60
- 5.1.1 自然环境概况57-59
- 5.1.2 现状概况及分析59-60
- 5.2 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景观元素分析60-67
- 5.2.1 实体元素60-64
- 5.2.2 事件元素64-66
- 5.2.3 意境元素66-67
- 5.3 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景观元素修复措施67-72
- 5.3.1 古村落实体元素的修复措施67-70
- 5.3.2 古村落事件元素的修复措施70-71
- 5.3.3 古村落意境元素的修复措施71-72
- 5.4 小结72-7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3-75
- 6.1 结论73
- 6.2 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琳;吴宗友;;关于徽州古村落保护的若干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浈,雷冬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J];城市规划;2005年08期
3 戴林琳;吕斌;盖世杰;;京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评价遴选及保护策略探析——以北京东郊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9年09期
4 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5 郑杰;;“人地共荣”的徽州古村落保护整治利用观[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7期
6 王泽巍;;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分析[J];福建地理;2006年02期
7 钟晋兰;客家妇女生育信仰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陈华伟;一个传统客家村落的耕读文化与仕商精神——以连城培田为研究个案[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徐维群;;客家“和文化”的符号学解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917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1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