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李和墓研究
本文关键词:隋李和墓研究
【摘要】:隋李和墓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虽遭盗毁,仍保存有相当数量的随葬品。本文通过集中探讨保存下来的石棺和墓志,对汉唐之际的“胡汉之分”、“民族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北朝时期的“文化整合”这一大的历史课题提供了足资参考的历史细节。 李和石棺外形总体呈“前高宽、后低窄”(或称“大头小尾”)的梯形,本文称之为“鲜卑式石棺”。这种鲜卑式葬具在发展的早期分墓穴和木棺两种,因而这种“大头小尾”的形制不单单指葬具而言,也包括墓葬本身的形制。这种埋葬习俗在鲜卑部落发展的早期始终伴随,并随其不断迁徙、壮大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而广之。李和石棺外表刻绘的图案依所处方位、内容寓意各自安排而又统一于石棺的特有形制之中。呈现出一种富贵繁华的面貌和高级的贵族审美意趣,在彰显身份和品味的同时也传递出李和后人“抚今”与“追昔”两大心愿。石棺图案的总体布局源自传统经典文本:两帮板的“御龙、驾虎”出行图与魏晋时期流行的文学、图像经典“洛神”呼应,在敦煌壁画中也发现有相同构图模式的图像。石棺盖板上的联珠图案内涵丰富,异域因素明显,与安伽、史君等石葬具中的图案可资对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和本人仕于北魏、西魏、北周而至隋,共历四朝,在《北史》和《周书》中均有传,属于北朝关陇上层勋贵,李和墓葬的形制规模符合其身份等级,墓志及史传记载显示李和为汉人。但根据李和家族世居北方边地及其一生的仕宦生涯来看,应将其归入长于北方边地且应是善鲜卑语的一类人群,其身上的草原民族气息是无法抹除的。在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的北朝,拥有特定生活文化背景的李和—类人协助当时的政府处理民族事务乃至参与国家政治方针的指定乃至具体执行,对稳定王朝的统治和北方地区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隋李和墓 鲜卑 葬制 石棺 文化整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9
- 0.1 隋李和墓葬概况11-13
- 0.1.1 墓葬形制11-12
- 0.1.2 出土文物12-13
- 0.2 隋李和墓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简述13-19
- 0.2.1 隋李和墓研究综述14-16
- 0.2.2 本文研究简述16-19
- 第1章 隋李和石棺形制及图案布局综述19-31
- 1.1 石棺形制19-23
- 1.2 石棺盖板图案23-25
- 1.2.1 二神图案23-24
- 1.2.2 联珠图案24-25
- 1.3 石棺左、右帮挡板图案25-28
- 1.3.1 左帮挡板“御龙”出行图26-27
- 1.3.2 右帮挡板“驾虎”出行图27-28
- 1.4 石棺前、后挡板及底板图案28-31
- 1.4.1 前挡板“朱雀”图28-30
- 1.4.2 后挡板“玄武”图30
- 1.4.3 石棺底板图案30-31
- 第2章 隋李和石棺典型图案特点及含义试析31-38
- 2.1 “二神”及联珠图案的性质31-34
- 2.1.1 “二神”图案性质分析31-32
- 2.1.2 联珠图案特点分析32-34
- 2.2 “四神”、“御龙、驾虎”图的文本图像渊源试析34-36
- 2.2.1 四神的渊源34-35
- 2.2.2 “御龙、驾虎”出行图的文本、图像来源试析35-36
- 2.3 其他图案分析36-38
- 2.3.1 盖板前端兽面纹的特点36-37
- 2.3.2 麈尾小议37-38
- 第3章 隋李和墓志研究38-48
- 3.1 墓志录文38-39
- 3.2 录文的考释39-45
- 3.2.1 部分墓志铭文校读40-41
- 3.2.2 墓志铭文中词组、用典考释41-45
- 3.3 墓志铭文相关问题论述45-48
- 总结48-52
- 参考文献52-62
- 附录62-64
- 表格索引62-63
- 插图索引63-64
- 后记64-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67
- 附图表67-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荔;泸州博物馆收藏汉代画像石棺考释[J];四川文物;1991年03期
2 马莉;;舍利石棺:浓缩盛唐文化[J];中国拍卖;2007年04期
3 应天士;苏联的文艺改革及纪实悲剧《石棺》——反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的剧本评介[J];艺术百家;1988年01期
4 ;天下奇棺之谜[J];家庭科技;1995年09期
5 陈金梅;辽宁北票坤头波罗村发现一辽代石棺[J];北方文物;2003年02期
6 高文,王锦生;四川新津县汉代画像石棺上之新发现(二)[J];四川文物;2003年06期
7 黄明兰;;洛阳北魏画象石棺[J];考古;1980年03期
8 萧兵;蜀蚕丛纵目[J];四川文物;1986年01期
9 秦明智;刘得祯;;灵台舍利石棺[J];文物;1983年02期
10 解希恭;阎金铸;;山西永和县出土金大安三年石棺[J];文物;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小平;;中国西南画像石棺与北非西亚石棺艺术比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贾二强;;释唐纪王沔王夔王墓志[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博翼;;跋《明秦府承奉正康公墓志铭》[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高文;王锦生;;四川新津县汉代画像石棺上之新发现(二)[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张重艳;孙继民;刘宏安;;新发现唐史弘泉墓志铭试释[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8 颜开明;;四川新津出土画像石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联志;;初唐泉州龙溪县令县尉墓志铭研究[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严振非;;《徐霞客墓志铭》与史料实证[A];徐霞客研究(第18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河北邯郸首次出土唐代巨型石棺[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简工博;石棺静静伫立 历史娓娓道来[N];解放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志廷;固原一建筑工地发现罕见石棺[N];宁夏日报;2008年
4 赵永桂;宜宾东汉石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胡正银 本报记者 郭燕;合江汉代石棺渴望有个“家”[N];四川日报;2001年
6 别富华;河南发现最早石棺[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政协大同市文史学习委员会 整理;北魏司马金龙墓[N];大同日报;2009年
8 何永晋;悬在头上的剑[N];科技日报;2004年
9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黄晓东;切尔诺贝利还在痛[N];人民日报;2003年
10 姜雪艳;墓志铭[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波;唐代墓志撰书人及相关文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杨向奎;唐代墓志义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孟国栋;新出石刻与唐文创作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天琪;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7 魏峰;宋代迁徙官僚家族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苏力;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陈超;明代女性碑传文与品官命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顾乃武;唐代河朔三镇的社会文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s,
本文编号:921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2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