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浅析道教造像世俗化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7-09-29 18:34

  本文关键词:浅析道教造像世俗化的艺术特色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 道教造像 宋元时期 世俗化


【摘要】:道教造像指的是庙堂、石窟等场所中供道教信徒崇拜的神像。纵观道教造像史,自唐朝以后,,道教造像随着道教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兴盛,在道教美学思想和信仰宗旨不断发展的同时,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模式、规范和艺术风格。到了宋金元时期,逐渐成熟的道教造像艺术已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工艺技巧纯熟自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也对中国的宗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之后的新神仙群体比起以往的来说人性化因素明显加强,而相对应的宗教色彩显著削弱,道教神仙形象不再具有原先高高在上的神仙气质,反而类似于凡人百姓,因此也为百姓和教徒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同。今天看来,这种变化并非出于偶然,而是一种道教神仙形象从宗教象征逐渐向世俗象征过渡的趋势,这种趋势恰巧与道教世俗化的趋势相一致。 由于宋元时期道教造像世俗化的艺术特色最为明显和普遍,因此本文着重选取了宋元时期的道教造像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大足石窟、山西玉皇庙,晋祠等精美的宋元道教造像的描绘,分析其当时历史背景、创作中包含的审美思想和道教不同时期文化,结合雕塑造型理论,论述中国道教造像世俗化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道教 道教造像 宋元时期 世俗化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引言6-8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6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6-7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7
  •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7-8
  • 第二章 道教与道教造像的产生8-12
  • 2.1 道教的发源与发展8-9
  • 2.2 道教造像的诞生及原因9-10
  • 2.3 道教造像的兴衰10-11
  • 2.4 道教神仙信仰的发展历程11-12
  • 第三章 世俗化的道教造像12-21
  • 3.1 宗教世俗化的概念12-13
  • 3.2 道教造像世俗化的原因13-17
  • 3.2.1 统治者支持下道教的发展13
  • 3.2.2 宋代美学思想的影响13-14
  • 3.2.3 道教教义及其美学思想的影响14-16
  • 3.2.4 艺匠们审美心理的影响16-17
  • 3.3 道教造像世俗化的特征17-18
  • 3.4 道教造像世俗化的表现18-21
  • 第四章 道教造像的造型手法21-31
  • 4.1 道教造像的人物形象21-24
  • 4.1.1 道教造像的人物形象塑造规范21-22
  • 4.1.2 以老君像为代表的造像分析22-24
  • 4.2 道教造像人物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24-26
  • 4.3 道教造像的服饰特征26-27
  • 4.4 与佛教造像的造型手法的异同27-29
  • 4.5 宫观造像与石窟造像的区别29-31
  • 第五章 道教造像的材料应用31-39
  • 5.1 泥塑的道教造像艺术以晋祠、玉皇庙造像为例31-33
  • 5.2 石刻的道教造像艺术以大足石刻为例33-36
  • 5.3 木制的道教造像艺术以云岩寺飞天藏为例36-37
  • 5.4 铁质的道教造像艺术37-39
  • 第六章 结论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3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红;王玲娟;;论中国石窟艺术的设计意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车运景;;宗教世俗化发展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养正;;龙山道教石窟有关问题初探[J];道协会刊;1981年02期

4 王宜峨;;道教的造像艺术[J];中国道教;1989年01期

5 纳光舜;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J];中国道教;1998年02期

6 李凇;;山西唐至元代道教雕塑——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七[J];雕塑;2010年02期

7 李凇;;关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二[J];雕塑;2009年03期

8 宋郎秋;从中国部分石窟看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J];重庆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9 王宜峨;;道教的神仙信仰及其造像建筑艺术[J];道协会刊;1986年17期

10 李凇;;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J];雕塑;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珂;元代杂剧艺术对元代道教雕塑造型之影响[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943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43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0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