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广西沿江沿海地区汉代考古遗存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1:21

  本文关键词:广西沿江沿海地区汉代考古遗存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广西沿江沿海地区 汉代考古遗存 经济带 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两汉是古代广西经济、文化飞跃发展的时期。广西沿江沿海地区发现的汉代考古遗存,为我们研究两汉时期广西沿江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本文拟将有限的史料记载与日益丰富的考古学遗存相结合,对广西汉代沿江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其与中原等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考古学观察。通过引入“经济带”的概念,较系统地复原广西汉代沿江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探讨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及广西汉代沿江沿海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等问题。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回顾学界对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及对从合浦出发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并对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时空范围、自然地理环境、概念界定等问题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目前广西沿江沿海地区汉代考古遗存的发现情况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基于现有的考古实物资料,结合史料分析广西汉代沿江沿海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情况。通过这一部分的论述可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引进促使广西汉代沿江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个别地区如合浦、贵港、梧州及兴安等地的汉代农业经济已较早期发达;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发展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手工业的生产中心基本都位于距原料产地较近的地方,且多为私营性质;贩运贸易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加速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广西汉代沿江沿海地区与中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论述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并对该经济带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其形成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政治因素(包括郡县制的推行、中原汉族的南迁等)的影响,还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与中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关。第五部分:论述从广西沿海合浦等地出发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广西沿江沿海地区出土具异域风格的文物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式文物,分析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诸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并就广西汉代沿江沿海地区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第六部分:结语,总结全文。
【关键词】:广西沿江沿海地区 汉代考古遗存 经济带 海上丝绸之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9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9-10
  • (一) 选题缘由9-10
  • (二) 选题意义10
  • 二、相关问题的说明10-12
  • (一) 时空范围10-11
  • (二) 自然地理环境11-12
  • (三) 经济带概念的界定12
  • 三、相关研究动态12-17
  • (一) 对广西汉代考古遗存及汉代社会经济情况的研究12-14
  • (二) 国内外对从合浦出发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14-17
  • 四、研究方法17-18
  • 五、创新与难点18-19
  • 第一章 广西沿江沿海地区汉代遗存的考古发现19-27
  • 一、桂北沿江地区发现的汉代遗存19-20
  • 二、桂东、桂中沿江地区发现的汉代遗存20-21
  • 三、桂西沿江地区发现的汉代遗存21-22
  • 四、桂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汉代遗存22-24
  • 五、广西沿江沿海地区汉代考古遗存的地理分布24-27
  • (一) 沿河流两岸或江海交汇地带分布25
  • (二) 集中于当时的郡治、县治25-27
  • 第二章 广西沿江沿海地区汉代考古遗存所反映的经济情况27-97
  • 一、农业生产的进步27-54
  • (一)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27-31
  • (二) 牛耕技术的引进31-33
  • (三) 农作物种类及加工33-39
  • (四) 农田水利灌溉39-44
  • (五) 粮食的贮藏44-50
  • (六) 家禽家畜的饲养与施肥技术50-54
  • 二、手工业的繁荣54-73
  • (一) 青铜冶铸业54-58
  • (二) 冶铁手工业58-60
  • (三) 制陶手工业60-65
  • (四) 漆器制造业65-67
  • (五) 滑石器制造业67-70
  • (六) 玻璃器制造业70-72
  • (七) 其他手工业72-73
  • 三、交通、商业与城市的发展73-85
  • (一) 交通运输的发展73-77
  • (二) 商业的兴起77-82
  • (三) 城市的出现82-85
  • 四、与国内各地经济交流的加强85-97
  • (一) 与中原地区的交流85-94
  • (二) 与湖南地区的交流94-95
  • (三) 与西南地区的交流95-97
  • 第三章 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及原因97-107
  • 一、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形成97-99
  • (一) 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大致范围97-99
  • (二) 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在全国的地位99
  • 二、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原因99-107
  • (一) 自然地理原因99-102
  • (二) 郡县制的推行102
  • (三) 中原汉族的南迁102-106
  • (四) 与中原等地的经济交流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106-107
  • 第四章 广西汉代沿江沿海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107-116
  • 一、从合浦等地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107
  • 二、广西沿江沿海地区汉墓出土的具外来因素文物107-113
  • 三、东南亚地区发现的汉式器物113
  • 四、广西沿江沿海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113-116
  • 结语116-119
  • 主要参考文献119-126
  • 附表1126-1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150-151
  • 后记151-1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雄飞;;辽宁阜新关山辽墓出土瓷器的窑口与年代[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2 彭善国;;试析辽境出土的陶瓷穿带瓶[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3 陈杰;从“仁和馆”铭四系瓶谈起——兼谈四系瓶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3年03期

4 李刚;龙泉窑纵笔[J];东方博物;2004年01期

5 李刚;;“秘色瓷”之秘再探[J];东方博物;2005年04期

6 程小辉;张文江;;对洪州窑研究的一些思考[J];东方博物;2009年04期

7 董健丽;;论浙江和福建的珠光青瓷[J];东方博物;2011年01期

8 李刚;论宋代官窑的形成[J];东南文化;1989年06期

9 杨琮;建阳将口唐窑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0年03期

10 林忠干;福建光泽茅店窑的瓷业成就[J];东南文化;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英才;;陶艺的物质性[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江;中国美术鉴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仝涛;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新天;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杨亮;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阎飞;中原古代陶瓷窑炉实验考古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胡燕;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活态传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王迪;中国北方地区商周时期制陶作坊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婷;唐宋时期馒头窑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景;赣州七里镇窑陶瓷艺术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3 唐巧虬;唐宋陶瓷酒具审美与文化在当代酒具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4 陆军;宋代梅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5 黄晓枫;四川出土宋代瓷器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刘艳;东晋南朝的工艺美术[D];清华大学;2004年

7 何亚莉;商品经济发展与宋代福建社会结构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安剑华;四川盆地唐宋时期制瓷工艺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付瀛莹;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10 宋玉立;唐代饮食器造型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62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62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f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