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摹状函项和命题函项看涵义-指称问题——兼评弗雷格和罗素的意义理论
本文关键词:从摹状函项和命题函项看涵义-指称问题——兼评弗雷格和罗素的意义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弗雷格 罗素 涵义 指称 摹状函项 命题函项
【摘要】:弗雷格的语义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语句同数学中的函数作类比而得出的,他最先提出"谓词函项"的概念。随后罗素提出"摹状函项"和"命题函项"。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一个摹状词本身具有涵义即它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意义在某一世界或语境中对应(映射)一个对象,那个对象就是该摹状词的指称。一个命题本身也具有作为涵义的语法意义,它在某一世界或语境中对应(映射)一个事态,那个事态就是该命题的指称。摹状词通常呈现为三层语义结构即摹状词(涵义)-名称-对象(指称),而命题则呈现为二层语义结构即命题(涵义)-事态(指称)。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
【关键词】: 弗雷格 罗素 涵义 指称 摹状函项 命题函项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X020)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C-01)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大项目(10JDXM72001)
【分类号】:B81-06
【正文快照】: 当代语言哲学可以说是发端于弗雷格,推动于罗素,至今仍在热烈讨论的许多问题都肇始于他们二人。弗雷格提出的涵义-指称问题堪称语言哲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其他各种问题的讨论之中。本文将从摹状函项和命题函项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得出一些新的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晓平;;关于摹状词和专名的指称问题——从语境论的角度看[J];哲学分析;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黄宇红;;再析“非常”的词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帅国文;摹状词表达概念吗?——兼与许占君同志商榷[J];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5 张汉生;专名与摹状词关系略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聂大海;西方语言哲学意义理论述评[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田华银;;论逻辑原子主义寻求确定性知识的价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8 黄斌;论不可说的东西[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9 龙小平;关于专名的涵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张力锋;专名指称理论:历史、现状及反思[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芳;计算机引起的数学哲学反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3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6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7 郝清赋;逻辑系统动态结构演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张生新;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晓平;赵亮英;;斯特劳森与罗素的指称理论之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陈晓平;簇摹状词与开放集合[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专名涵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翟玉章;;罗素对节俭本体论的追求及其局限性[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3 魏燕侠;;论弗雷格的残篇《论逻辑的普遍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何朝安;;呈现模式与命题——为何J.斯坦利未能将know-how还原为know-that[J];世界哲学;2011年04期
5 霍婵娟;;对“意义”概念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6 夏江杰;;20世纪的智者——罗素[J];青苹果;2005年Z1期
7 崔文芊;黄海;;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8 张爱和;;罗素·沃森:再现精彩美声[J];视听技术;2009年08期
9 李松枝;;论罗素真理符合论与亚里士多德真理符合论的差异[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继红;;颜色的不同涵义[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平;;关于语词的理解与对象的命名[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2 柴生秦;;论弗雷格的同一性难题[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3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张安民;;罗素摹状词理论初探[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燕京;;论弗雷格逻辑研究的基本路径[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6 王彬彬;;社会主义论争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兼论社会主义论争中的罗素[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波;;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及其困境(初稿)[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9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王路;;弗雷格论概念和对象[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绿色的涵义[N];人民日报;2005年
2 童世骏;从《中国问题》到“中国模式”[N];解放日报;2011年
3 张晓辉;走在罗素后边[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潘波;投递中七种“投”的涵义[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杜慧 市委政研室;两字之差涵义深远[N];丹东日报;2010年
6 卢尚;罗素 上个世纪的药, 能救现代人的心病?[N];中国经营报;2003年
7 李瑾荣;如何让客户体会“满意”的真正涵义[N];经理日报;2010年
8 袁志华 夏凡;诠释民企的管理涵义[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王震;大卫·罗素音乐会有感[N];音乐周报;2003年
10 何卓恩;“知识分子”的涵义[N];南方周末;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永林;技术式的沉思[D];复旦大学;2010年
2 薄谋;新弗雷格算术的一致性和解释性[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超;伯特兰·罗素和平思想的起源与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4 周允程;第一人称信念的哲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6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7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姣姣;弗雷格涵义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刘立门;弗雷格真之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解京;思想与真[D];河北大学;2010年
4 魏静;罗素意义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郑晨曦;从三大难题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王宁宁;指称论的历史发展与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南丽琼;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探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高小丽;摹状语研究的语境维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张芳琴;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1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04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