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从反本质主义角度看逻辑哲学中心问题的消解

发布时间:2018-02-20 19:55

  本文关键词: 逻辑 心理主义 反本质主义 理性 出处:《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历史地审视逻辑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逻辑心理主义和形式主义,两者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人类思想史上都有重要意义,不仅激起很多重要的讨论,也孕育了无数崭新的理论和方法。详细梳理心理主义的理论历程,可以看到在现代哲学反本质主义的挑战之下,人类思想家寻找"确定性"——不论是恒常真还是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努力逐渐被寻找仅具有局部解释力的理论以及对交往理性的强调所取代,这两个流派之间的争论必将变得无足轻重。
[Abstract]:The two main schools of logic philosophy, logic psychology and formalis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It has also given birth to countless 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By combing the theoretical course of psychism in detail, we can see that under the challenge of anti-essentialism in modern philosophy, The efforts of human thinkers to find "certainty"-whether it is constant truth or a stable state of mind-a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search for theories with only partial explanatory power and the emphasis on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is bound to become irrelevan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逻辑视阈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1BZX062
【分类号】:B81-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倪梁康;心理主义的问题与理论哲学的观念——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的主题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2 颜中军;;论哈克对逻辑绝对主义的批判[J];学术界;2012年03期

3 沈荣兴;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述评[J];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4 姜延军;终结本质主义时代的努力——对波普反本质主义思想的一种解读[J];学海;2002年02期

5 蔡曙山;;逻辑、心理与认知——论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章雪富;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J];浙江学刊;2003年01期

7 韩秋红;邢立军;;起点即终点——从高尔吉亚的命题看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J];哲学动态;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汪亚文,李未;开放逻辑及其实现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4 李琦;;反心理主义的胜利与溃退[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5 朱耀平;;意义幽灵与语词肉身的二元对立的消解——德里达对胡塞尔意义理论的反思与解构[J];武陵学刊;2012年02期

6 武宏志;;逻辑实践转向中的非形式逻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7 蔡曙山;白晨;衣新发;韩旭;;推理在学习与认知中的作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8 王晓;;论法哲学视野中的证明对象[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8年00期

9 王晓;;走出困境:法律论证的认识论再思考[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10 席敏;张建梅;;美的展现与探求——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江怡;;胡塞尔是如何反对心理主义的?——对《逻辑研究》第一卷的一种解释[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4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唐杰;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元;加缪新人本主义哲学探要[D];复旦大学;2005年

8 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欣;中职数学课堂中开展“说数学”活动的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靖华;马克思的意识概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冬柏;胡塞尔“笛卡尔式沉思”下的“我思”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冯勇林;现象学视域下的良知理论[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袁孟琪;批判理性主义视角上的历史观之批判[D];湘潭大学;2011年

8 程和祥;哥德尔的数学实在论的现象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1年

9 吴春娥;新老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磊;兴趣在科学认识中的价值与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蔡曙山;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认知逻辑的对象、方法、体系和意义[J];江海学刊;2004年06期

2 颜中军;;试论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逻辑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延军;波普反本质主义的新科学精神——纪念卡尔·波普诞辰一百周年[J];东方论坛;2002年02期

2 赵军政;反本质主义批判[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3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5 唐玉斌;;西方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潮流[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赵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考察[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汤拥华;;文学何以本质?[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8 段吉方;;“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王伟;;罗蒂:迈向关系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李自雄;;论“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本质重新言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真理、德性和客观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7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薛伟江;;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与唯物史观之方法论比较——兼论唯物史观的后现代特征[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林建法;批评的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3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毛崇杰;文化何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郭军;好揭秘的罗兰·巴特[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陶东风 金元浦 萧钰;悄悄的起步:《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著 章戈浩/译 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支宇;“后现代死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雷颐;“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N];经济观察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 刘曙光(北京大学) 袁玉立(《学术界》杂志社) 王玮(《光明日报》) 许明(《社会科学报》) 贺卫方(北京大学) 邢东田(中国社会科学院)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 姜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学术史:“猜想”在演进[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特里·伊格尔顿/文 吕增奎/编译;社会主义:保护尚未诞生的未来[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5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静斐;学术史视野中的新历史主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7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6 王玉冰;个性闪烁在喧嚣的时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储智勇;批判理性的意义及其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陈娜;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思想[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夏开丰;当代英美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定义问题的逻辑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9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519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7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