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中国逻辑”合法性之辩护:从胡适到沈有鼎

发布时间:2018-05-01 15:08

  本文选题:胡适 + 沈有鼎 ; 参考:《学术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从胡适到沈有鼎,《墨经》逻辑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两部分:与西方形式逻辑概念相对应的《墨经》逻辑学,不一致的、体现个性的墨家自己的逻辑学。两位学者在研究中纠结于逻辑的论域与《墨经》文本的关系,他们代表着一百多年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中的共同困惑。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逻辑学是历史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逻辑史的研究应该回到它的时代,走进文本,做文本田野工作;逻辑史的比较应该有一个公共论域。
[Abstract]:From Hu Shi to Shen Youding, the study of Mohist Classic logic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Mohist logic,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concept of formal logic in the West, and the logic of Mohist school, which is inconsistent and embodies its personality. The two scholar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main of logic and the text of the Book of Mohism. They represent the common confu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ogic history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enlightenment is that logic is historical, it has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logic history should return to its time, go into the text, do text field work, and the comparison of logic history should have a public domai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广义论证的《公孙龙子》、《墨辩》逻辑研究”(10YJA72040001)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广义论证的先秦逻辑研究”(10JJD720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1-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崔清田;推类: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J];中州学刊;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逄增玉,胡玉伟;进化论的理论预设与胡适的文学史重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朱人求;李觏文化观的平民情结[J];抚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耿云志;五四以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以重新解读《欧游心影录》为中心[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王玉平;从杜威到胡适——实用主义之变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路新生;诸子学研究与胡适的疑古辨伪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何洋;论《墨辩》之辩略[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张晓芒;庄子“辩无胜”的名辩学意义与现代启示[J];晋阳学刊;2002年01期

8 徐辉;五四科学精神价值的再认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2期

9 顾红亮;胡适范式的解释学意义与效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金承光;关于法律推理研究的历史考察[J];南都学坛;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海啸;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志强;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的萌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转青;试论沈有鼎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孙慧明;利·威·名[D];河北大学;2004年

5 张燕伶;变革与融通:走向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贺征兵;论唐代数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5年

7 黄德俊;荀子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D];河海大学;2006年

8 林晨;行万里征程 开世纪先河[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高倩;现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互释[D];河北大学;2006年

10 戚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D];青岛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现代研究——沈有鼎贡献的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3期

2 孙中原;沈有鼎的墨家逻辑研究[J];哲学研究;2001年03期

3 邓文初;;沈有鼎与沈有乾 逻辑,中国的故事[J];博览群书;2007年09期

4 陈转青;论沈有鼎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杨武金;;论梁启超、胡适、沈有鼎对墨家逻辑的开拓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陈转青;沈有鼎研究《墨经》逻辑的方法探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孙中原;;墨家逻辑研究的长期性——纪念沈有鼎诞辰百年[J];中州学刊;2009年01期

8 刘培育;;伟大而可爱的人——纪念沈有鼎先生诞生100周年[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杨武金;;论墨经逻辑的文字学研究[J];职大学报;2007年03期

10 张家龙;论沈有鼎的“两个公孙龙”假说──纪念沈有鼎先生诞辰90周年[J];哲学研究;199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转青;试论沈有鼎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卜卫军;沈有鼎对古代名辩学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杨娟;《墨辩》中凸显的中国逻辑思想[D];山西大学;2007年

4 王小静;墨经逻辑学之模态词分析[D];燕山大学;2008年

5 李勇;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峰;论陈那因明的逻辑体系[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29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829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