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
[Abstract]:Feng Youlan's thought of class logic includes two aspects: class hierarchy theory and class attribute theory. As far as class attribute is concerned, Feng Youlan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attribu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e and individual and class, the different kinds of attribute (main property and non-main property, positive property, auxiliary property and non-relevance property, justice property). The nature and temperament of temperament), the good or evil of attribute and its internal relation with emotion and potential are studied concretely and deeply, though there are some improper points, there are also many essence contents. It is of dual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y and logic to deeply study Feng Youlan's thought of class logic and its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政治系
【分类号】:B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明锟;试评冯友兰的类逻辑观[J];中州学刊;1999年03期
2 程伟礼;中国哲学史:从胡适到冯友兰[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3 柴毅龙;冯友兰与柏拉图[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4期
4 杨翰卿;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J];哲学研究;1997年08期
5 刘亚中;道通天地冯友兰[J];东岳论丛;1998年06期
6 蔡仲德;;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5期
7 刘仲林;冯友兰“负的方法”反思与重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周铁项;评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J];孔子研究;2000年04期
9 李贵仓;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及其引起争议原因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高秀昌;试论30年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来;;有情与无情——冯友兰论情感[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宋志明;;恢复学术自信——略论冯友兰晚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东超;;五十年代冯友兰对人生境界说的自我批判[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蔡仲德;;论教育家冯友兰[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郑家栋;;冯友兰“抽象继承法”论析[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沈幼琴;;中国哲学和可持续发展——冯友兰“天地境界”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郭建宁;;简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焦树安;;试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贡献与意义[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蔡仲德;;关于冯友兰的思想转变[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耕森;冯友兰两度访问印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王泉根;冯友兰的得意之作与学术散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马亚男;专家学者研讨冯友兰学术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中华邋李运海 李天密;宗璞: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N];河南日报;2007年
5 丁为祥;探索之路[N];光明日报;2008年
6 高秀昌;中国哲学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N];光明日报;2007年
7 ;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N];光明日报;2000年
8 宗璞;智慧的光辉[N];人民日报;2005年
9 戴子钦;冯友兰与梁漱溟[N];北京日报;2002年
10 甑难;冯友兰学术研究会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4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与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陈永杰;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泳涛;面向对象的有限元程序设计方法[D];四川大学;2000年
8 蒋昭阳;意义、真理与形而上学[D];复旦大学;2008年
9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贡华南;知识与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文胜;“抽象继承法”研究批判[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元桂;冯友兰新理学的“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3 陶晓燕;空与灵—冯友兰新理学中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5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陈博;冯友兰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莹珏;冯友兰的中庸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阚红艳;论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4年
9 秦海珍;冯友兰道德修养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周璇;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代化时代[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91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1916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