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偏好逻辑:从单主体到多主体
[Abstract]:Preference is the core concept of philosophy, game theory, decision theory and benefit theory. Preference and its logical properti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behavioral philosoph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From the angle of abstract logic,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elief preference logic of single agent based on individual object, and then extends the logic to the case of multi-agent, and gives the belief preference logic of multi-agent to prove its completeness. The representation theorem in the new case is also propos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wo specific situations: the subject of cooperation and the subject of competi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concept of preference based on priority sequence can depic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agent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智能互动及其逻辑模型研究”(09YJC72040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家龙;;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J];逻辑学研究;2008年02期
2 刘奋荣;;基于命题的信念偏好逻辑[J];哲学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奋荣;;基于命题的信念偏好逻辑[J];哲学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渝;逻辑视域下的群体科学决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汤新红;单主体多类型偏好逻辑[D];西南大学;2009年
2 唐静;多主体下动态偏好逻辑初探[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家龙;;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J];逻辑学研究;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真;何向东;;社会群体中的偏好逻辑[J];逻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郭美云;;从动态认知逻辑的角度看偏好——刘奋荣《动态偏好逻辑》评介[J];逻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陈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彦;方程;陈洪辉;罗雪山;;一种基于智能主体的网格体系结构模型[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2 方美琪;郝杰;陈冬梅;;多主体模拟方法在假日经济研究中的应用[A];Complexity Problem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3 袁雯;;平原河网地区流域健康评价方法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辛志勇;姜琨;刘毅;;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多主体契合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英轩;;基于多主体的供应链分布式决策模型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宝胜;;创新系统中的多主体合作及其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刘志;鄢瑞宜;高济;;多Agent产品并行开发过程中任务结构模型的构建[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8 张英朝;陈欣;蓝国兴;叶丰;;一种基于多主体的C4ISR系统效能仿真试验评估框架[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孙理军;杨昌明;;复杂技术的判别及其创新过程组织[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10 陈志山;;基于网络环境下体育教研活动的探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天亮;我国将逐步建立多主体社会保护体系[N];人民日报;2004年
2 陆军;“精舞门”拼盘:多主体的后现代营销[N];中国经营报;2008年
3 陈军 郑晓鸿;揭开供应链的真面目[N];中国商报;2000年
4 陈慕泽;多主体系统中的互知[N];光明日报;2000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张军;农村公共产品的多主体筹资[N];经济参考报;2005年
6 齐联;我国速丰林工程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7 赵葆华;电影热的冷思考[N];人民日报;2006年
8 陈子刚;入关粮食运量翻番 南方粮价有所回落[N];粮油市场报;2008年
9 山东省莱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启娣;主体多元评价症结在哪[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杨德军邋杜军;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积极支持多主体入市收购[N];粮油市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新昱;模型规范化与多主体域组织模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2 何敏;教育时空问题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单承戈;基于部门协调的分布式群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秦荪涛;生态工业园系统的演化与调控[D];河海大学;2007年
5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任飞;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姜鑫;面向人因复杂性的军事对抗决策分析、建模与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健;应急管理中的多主体协调决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志忠;多主体规划技术及其在空军战役规划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3 刘静波;公共服务的多主体供给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陈嶷;基于多主体的协同商务的协调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唐亮贵;电子商务交易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李淑珍;“V的”的语义指称及其制约因素[D];苏州大学;2003年
7 姜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多主体认知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8 樊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多主体学术交流感知价值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传鹤;基于多主体的建设期城市交通管理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侯华伟;支持ERP协同开发的中间件组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01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30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