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1:11
本文关键词: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伍非百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墨学家和逻辑学家。他著《中国古名家言》时,忠于历史资料,跳出了以“对子结构”去研究先秦名家的简单做法,开辟了中国名学研究的逻辑主义新方向,使“正名”思想摆脱了古代政治、伦理的羁绊而恢复了其学问本性,从而成为真正的科学思想。他通过对先秦诸子关于“名”的言论的注释、诠释,探索并研究了他们关于名、实、指、物、谓、逻辑规律、正名诸范畴的有关思想,从而将先秦名学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他将“指”阐释为“能指”、“所指”、“指所能指之指”三种涵义,“指”、“非指”正反两个层面。在他看来,指物关系是名实关系的深化和发展。故此,他认为,《名实论》为名实关系的根本论证,《指物论》、《通变论》则为其抽象的说明,而《白马论》、《坚白论》为它的具体论证。他还明确区别了名与谓,批评了世人只知“正名”而忽视“正谓”的错误。他认为,正名的涵义在于明确概念之名或语词之名的内涵与外延,其根本目的在于纠正所用之名对所指之实的不当称谓。进而,他将“正谓”归结为正名的本质。为此,他在中国名学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兼名、别名二律来明确概念或语词的内涵与外延。他还认为,先秦诸子分别提出了“唯名”、“唯实”和“唯谓”三法来实现“正谓”。至此,可以看出,实和名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名称理论,而指与物、名与谓则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指称理论和意义理论。 总之,伍非百先生引入辩证思想、仿照西方形式逻辑的规律来创建中国名学的规律的做法是值得赞赏和借鉴的。这对于中国名学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也为中国名学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特别是,他紧紧抓住了逻辑学和其他学问所以不同的特点,纯粹以西方逻辑学的观点来谈论名学,这对于研究名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启发意义。
【关键词】:名 实 谓 指 物 正名 正谓 伍非百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1-092
【目录】:
- 前言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先秦名学概况10-16
- 1.1 先秦名家与先秦名学10-13
- 1.2 先秦古名家言浅析13-16
- 第二章 伍非百正名思想的理论基础16-32
- 2.1 审名实16-22
- 2.2 审名实的继续:辨指物22-26
- 2.3 别名谓26-32
- 第三章 伍非百的正名思想32-43
- 3.1 正和正名32-34
- 3.2 正名的原因:三惑34-37
- 3.3 正名的规律37-38
- 3.4 正名的方法38-43
- 第四章 伍非百的正名思想的意义和影响43-48
- 4.1 伍非百正名思想的意义43-45
- 4.2 伍非百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影响45-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附录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勇;先秦概念之“名”的确立──由邓析经孔子至墨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陈道德;先秦诸子对名的认识的再认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王左立;先秦名家辨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曾祥云,刘志生;跨世纪之辩:名辩与逻辑——当代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J];江海学刊;2003年02期
5 邵强进;论先秦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6 周文英;名辩逻辑提纲(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7 周文英;中国逻辑独立发展和奠基时期(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8 陈孟麟;先秦名家之学并非名学[J];文史哲;1996年06期
9 郭桥;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培育;中国逻辑史研究50年概览[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7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