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预设投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4:10

  本文关键词:预设投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预设”作为一个逻辑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专有名词总是指向客观存在的实体,即使句子或命题被否定,预设仍不受影响。语义学也认为预设是可以从句子的语义结构层面分析得出的。 正因为从逻辑——语义的角度研究预设,人们便认为预设是不可取消的。同时,弗雷格认为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是其合成部分意义的组合,,语句的意义是由其组成部分的意义组成的,于是,人们便把复句的预设看成是分句预设的简单相加。但是,大量的例子表明,并非所有复句的预设都是其分句预设的简单相加,在有的情况下,分句的预设消失不见了,不能上升到复句中成为复句的预设。这样,预设投射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 随着预设投射问题的发现,人们试图建立一套理论原则来构拟预设的生存特性和可取消性,以便对预设投射问题作出一个完整的解释,大量关于预设投射问题研究的理论便应然而生。本文讨论了两种影响很大的对预设投射问题的处理方法,即卡土南和彼特士的归约含义理论和盖士达的含义取消理论。在本文中,这两种理论都是描述性的。前者认为预设是一种规约含义,同时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具有一种继承功能,这种功能决定预设的上升或取消。盖士达则对所有的预设投射现象规定了统一的投射条件,即语境和句子的蕴涵意义。句子的会话含义和预设本身都可以决定预设的上升或取消。但是,这两个理论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分句预设的投射,因此它们自身的正确性也受到了挑战。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法国认知心理学家斯波珀和威尔逊在批判和发展了格赖斯的“会话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联理论中有关语境和交际的观点为人们理解话语提供了新的角度,它认为人们的交际为的就是改变对方的认知语境,听话者所要做的,是找出说话者话语中的最佳关联的解释。 在吸取了关联理论有关语境和交际的观点后,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一个我称之为“对比——选择”法的方法来解决预设的投射问题。我把复句看成是人们交际中的话语,这样,人们对复句的理解,就变成了从听话者的角度去理解复句,并从最佳关联的角度出发去决定分句的预设是否能成为复句的预设。
【关键词】:预设 预设投射 关联理论 “对比——选择”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9
  • 第一章 预设投射问题概述9-19
  • 一、预设投射问题的起源9-15
  • 二、预设投射问题的含义15-19
  • 第二章 关于预设投射问题的两大理论19-28
  • 一、归约含义理论19-22
  • 二、含义取消理论22-28
  • 第三章 预设投射问题的“对比——选择”法28-39
  • 一、关联理论基本内容28-33
  • 二、“对比——选择”法的基本内容33-35
  • 三、“对比——选择”法对预设投射问题的分析35-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后记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公海燕;;《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认知解读——以关联理论为视角[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2 郝雯婧;;关联理论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法的启示[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3 刘志阳;;以关联理论的视角看幽默话语的产生机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4 康捷;;简析关联理论与科技英语翻译的三个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杨司桂;;试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可译性[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6 郑佳;王改津;张玉;;从关联理论看廖美珍译作《在亚当之前》中隐喻的翻译[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7 杨燕;;在认知语境下赏析风骚各领的中英幽默言语[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8 谭文慧;;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仿拟的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邹欣;;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温总理答记者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解静莉;张家慧;;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雨;;从关联理论看英语影视字幕汉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闻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曦;;寻求听力理解中的最佳相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涂秀青;;认知、逻辑分析与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慕军 首都师范大学;治文摘通病应从题目下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赵虹;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赖yN华;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飞;预设投射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邓春;在线新闻的关联翻译[D];重庆大学;2003年

3 姜学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复;基于关联理论的广告语言阐释[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薄振杰;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5年

6 邵琳娜;交替传译中模糊信息翻译的关联理论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0年

7 翟蓓蕾;从关联理论看科普英语中隐喻的汉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衣志梅;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国际广告的翻译—英译汉举要[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预设投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09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0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