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为分析性辩护

发布时间:2017-06-07 01:04

  本文关键词:为分析性辩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自从蒯因在著名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等一系列文章中对分析性做出批评以后,分析传统内已经很少有哲学家再对分析性概念持肯定态度了;随之受到威胁的是意义以及逻辑必然性的概念。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隐定义 分析性概念 逻辑命题 逻辑真理 认识论 重言式 命题结构 分析命题 逻辑常项 形而上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言知识论研究”(编号11CZX024)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基于维特根斯坦心灵哲学的扩展研究”(编号31611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1-06
【正文快照】: 自从蒯因在著名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等一系列文章中对分析性做出批评以后,分析传统内已经很少有哲学家再对分析性概念持肯定态度了;随之受到威胁的是意义以及逻辑必然性的概念。本文以鲍西安(P.A.Boghossian)提出的认识论的分析性概念为基础,结合前期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关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王青林;人权启蒙与科学主义重建——晚近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几点哲学思考[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3 苏富忠;逻辑的思维成果结构观[J];东岳论丛;2003年05期

4 俞吾金;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王申;理念、法的理念——论司法理念的普遍性[J];法学评论;2005年04期

6 马光亭;;赶集:再现于乡村生活中的地方性时间——以苏北依村村集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王正,付国强,王立平;论现代人本主义主体性思潮兴起的必然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李俊明;批判的哲学与哲学的批判[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9 詹艾斌;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1期

10 韩红;;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中的普遍语用学——“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探幽”之一[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潘卫红;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 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新生;卡尔·拉纳神哲学思想探析[D];复旦大学;2006年

7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霞;成年监护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试论康德哲学的二向度思维与康德美学的二重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骅;论怨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娟;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邵泽刚;何以从形式原则得出实质结论[D];清华大学;2006年

5 仲辉;“看”: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思域融合[D];兰州大学;2007年

6 王继红;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龙柯宇;论我国证券市场的道德风险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王瑛;“理性经济人”的方法论反思[D];新疆大学;2007年

9 唐圣;论美学与哲学的边界[D];新疆大学;2007年

10 陈智慧;中国古代鬼怪小说审丑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茜;;论蒯因对分析—综合两分法的批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2 周北海;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哲学考察[J];哲学研究;1997年12期

3 汤新红;;论奎因对分析-综合的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10期

4 邢滔滔;;从弗雷格到新弗雷格[J];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06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亮;论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伟华;关于蒯因批判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区分的反思[D];西南大学;2008年

2 刘才;简述奎因对“两个教条”的批判及其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3 张雨;蒯因逻辑真理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为分析性辩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27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8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