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反驳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

发布时间:2017-09-20 04:03

  本文关键词:反驳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


  更多相关文章: 克里普克 语义论证 假设 假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摘要】: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被简要重构为,大前提:如果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正确的,则名称的意义必须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小前提:事实上,名称的意义不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结论: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错误的。本文作者只接受此论证的小前提,但不接受大前提,故不接受其结论,本文揭示了在语义论证中两个很成问题的隐含假设:假设1,"名称或摹状词如何指称对象"这一问题仅仅是名称或摹状词与对象、语言、世界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与使用名称或摹状词以及整个语言的"我们"(语言共同体)无关;假设2,如果名称有意义并且其意义由相应的摹状词给出的话,这些摹状词应该是确定名称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我们有可能找到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强调语言及其意义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本文批驳了假设1和假设2,由此得出结论: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不成立。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哲学系;
【关键词】克里普克 语义论证 假设 假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项目编号:07AXZ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为了反驳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克里普克重新表述了由维特根斯坦和塞尔所主张的簇描述论,后者包括六个论题,其中论题(1)、(3)和(4)成为他的语义论证所批判的靶子:(1)对每一个名称或指称表达式‘X’来说,都有一簇与之相应的特性,即特性族使得A相信‘X’。(3)如果的大多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波;;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一种语言观和由它派生的一种新名称理论[J];哲学分析;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少青;;从言语交际角度看《暗示》的人物对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2 刘红梅;陈潇;;浅谈汉语方言词汇与汉民俗文化[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于屏方;杜家利;;汉英动物词位派生义项的系统对比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孙欣;张晓梅;;语用含糊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梁建华;侯亚彬;;论“快餐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况雨霞;;民族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与文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7 龚北芳;;东北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郭万升;;宋代苏州的造船业考察[J];船电技术;2008年04期

9 唐丽丽;;影响安徽方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黄寒冰;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的审美品格[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祝敏青;;小说话语的预设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3 钟菲;白葵阳;;语言文字与文化的视野融合——瞿秋白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的探索[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4 钟菲;白葵阳;;语言文字与文化的视野融合——瞿秋白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的探索[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胡顺涛 姜涛;重庆开放环境比肩浦东深圳 重庆是只潜力股提前布局抢先机[N];重庆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加才让;玛尔巴译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晓阳;教师经验及其生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邓伟龙;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德波;“意”范畴衍生中的三个向度[D];辽宁大学;2009年

6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周颖菁;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D];武汉大学;2010年

9 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秀丽;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颖;有关历代主要字词典所收颜色词的系统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君;宁夏地名的语言特征与文化本源[D];北方民族大学;2010年

3 孟迎俊;《尔雅·释草》名物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焦平平;仕进文化词语及其文化义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张鑫;涉“牛”文化词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刘宁;《汉语大词典》收录《资治通鉴》词语补正[D];中南大学;2010年

7 苏丹;《白鹿原》地域性语言及其成因[D];中南大学;2010年

8 戴小芳;汉英“山川类地名”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吉珍;现行简化字常用记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曹金芳;试论当前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中两个焦点问题[D];河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小平;;后验必然命题:对“休谟问题”的形而上学回答[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2 余多星;王增福;;克里普克本质主义思想述评[J];理论界;2010年03期

3 张文琴;;析克里普克解悖方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张家骅;;有定摹状词属性用法及其相关的语言学问题[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5 张灏;;论Qua-问题——兼为克里普克辩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6期

6 朱耀平;;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理论的怀疑论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2期

7 李章吕;;试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王碧波;;浅析克里普克自然种类的本质属性[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10期

9 龙小平;邓生庆;;克里普克对名称摹状词理论的批判[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10 叶峰;;关于克里普克模态性的一个自然主义解释[J];哲学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李磊;;维特根斯坦与SSK和ESW[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赵晓聃;;规则遵循中的意义归因[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谭力扬;;科学实在论的因果机制指称理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黄展骥;;说谎者悖论的“歧解”和“消解”——逻辑、辩证两派“矛盾观”千古之论争![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8 邱文元;;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实践观的宗教性取向[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铁声;;典型悖论之统一消解原理:证伪预设——悖论研究的误区与爱因斯坦的启示[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大强;语言的魔术与理智的惊奇[N];科学时报;2005年

2 张祥龙;带着生命颤动的哲理之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张田勘;八分睡眠更长寿[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4 崔卫平;飞毯起来了你走不走?[N];北京日报;2003年

5 崔卫平(书评人);不知怎么就迷路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陈岸瑛;文字和数字创造的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D];山西大学;2009年

2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郭美云;带有群体知识的动态认知逻辑[D];北京大学;2006年

4 倪胜;《判断力批判》体系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2 孙町;经典语义悖论及其消解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张法清;冯·赖特道义逻辑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毋东花;名称指称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博;浅析普特南指称理论[D];西南大学;2010年

6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7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何玉北;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吴凤伟;克里普克“规则遵循”问题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李红辉;艾耶尔逻辑学观点述评[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5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885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0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