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日本的印度因明研究历程——以因与喻的关系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09-29 19:17

  本文关键词:日本的印度因明研究历程——以因与喻的关系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二喻即因 因三相 遍充 随伴


【摘要】:印度的陈那在三支作法之喻支中增设喻体,一改古因明只有喻依、因之外别设喻的情况,使得三支论式的可靠性程度大大提高。之所以会大大提高,其原因在于同、异喻体与因三相以及因支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对该问题的讨论开始于唐疏,之后传入日本并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拟对日本自因明产生至今的因与喻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阐明其从"二喻即因"到"遍充"、"随伴"的演变过程,揭示日本的印度因明研究道路上的特色及其不足。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二喻即因 因三相 遍充 随伴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佛教逻辑研究”(06JJD72040002) 复旦大学重点学科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项目“日本的陈那因明研究”
【分类号】:B81-093.51;B948
【正文快照】: 回顾日本佛学界对因、喻关系的探讨,这长达一千五百年的研究历程可以概括为从“二喻即因”到“遍充”、“随伴”。“二喻即因”,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二喻是因”、“二喻等于因”或者“二喻相当于因”,是用于阐述因明中同、异喻体与因后二相关系的。这一思想文轨已经阐述: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2 郑伟宏;;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曾祥云;因明研究中的逻辑主义评析[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4 淮芳;;古因明论式的发展变化[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黄志强;三支论式及其规则初探[J];南亚研究;2001年01期

6 汤铭钧;;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J];逻辑学研究;2009年01期

7 孙中原;论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肯定与否定[J];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04期

8 李哲贤;;论墨家名学之本质及其反思[J];职大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亮;萨迦班智达及其因明境论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2 敏涛;《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D];复旦大学;2011年

3 苏友涛;从《正理门论》看陈那的因明体系[D];燕山大学;2010年

4 李奕争;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孔祥敏;论《墨经》的故、理、类对推论的作用[D];燕山大学;2008年

6 王小静;墨经逻辑学之模态词分析[D];燕山大学;2008年

7 赵岩;《经下》逻辑理论考察[D];燕山大学;2008年

8 张四化;比较逻辑学理论初构[D];贵州大学;2008年

9 周理;真理的逻辑前提[D];贵州大学;2008年

10 程娜;论维提布萨那的陈那因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强;因三相管见[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6期

2 阿旺旦增;关于九句因和因三相的逻辑问题探讨[J];中国藏学;1998年03期

3 阿旺旦增;关于九句因和因三相的逻辑问题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8年02期

4 林鸿伟;“因三相”、“九句因”及诸“过”与因明的实质[J];学术研究;2002年08期

5 黄志强;评因明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张颖;张翠;;以因三相的发展为视角看古因明向新因明的嬗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7 淮芳;;周叔迦的因明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8 曹飞;因三相是保证因、喻真实的规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9 徐东来;论因明的为他、为自[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10 沈跃春;佛家逻辑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读《佛家逻辑比较研究》[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剑英;;能立三论[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2 阿旺丹增;;陈那新因明的论式支分探究[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沈剑英;;关于《“因”的三相可以缺一吗?》[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4 郑伟宏;;陈那新因明是演绎论证吗?[A];因明研究[C];1990年

5 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6 阿旺旦增;;关于九句因和因三相的探讨[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周云之;;“因”的三相可以缺一吗?[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8 巫寿康;;论《因明正理门论》体系内部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新途径[A];因明研究[C];1990年

9 法称;王森;;正理滴论[A];因明研究[C];1990年

10 郑伟宏;;陈那新因明喻体的逻辑形式[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伟;因明学的因三相论和它的逻辑意义[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侯涛;汉传因明的因三相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张颖;从因、喻二支的变化看古因明向新因明的嬗变[D];燕山大学;2010年

3 石文甲;从形式逻辑角度看法称的《正理滴论》[D];燕山大学;2010年

4 苏友涛;从《正理门论》看陈那的因明体系[D];燕山大学;2010年

5 杨爱华;关于藏传因明为自比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3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943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