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莱布尼兹论“可能世界”——从其“共同可能”概念出发

发布时间:2017-10-04 14:32

  本文关键词:莱布尼兹论“可能世界”——从其“共同可能”概念出发


  更多相关文章: 可能世界 关系 共同可能


【摘要】:莱布尼兹通常被视为现代可能世界理论的先驱。本文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背景下,特别是从莱布尼兹的关系理论和共同可能概念出发来理解他的可能世界理论。根据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可能世界是可能个体的集合,而可能个体之间的"共同可能"关系则是构成一个可能世界的必要条件。由于莱布尼兹否认关系的实在性和必然性,这造成了理解莱布尼兹可能世界的困难。本文认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需要关系,而共同可能既不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事态之间的关系,正是事态之间的不可共存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个体能否构成一个世界。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可能世界 关系 共同可能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课题“主体性与主体间性”(12jk037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模态逻辑兴起,“可能世界”这一术语就成为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著作中的重要概念。许多英美学者把莱布尼兹称为模态逻辑的先驱,国内有人甚至认为“可能世界”概念是由莱布尼兹首先提出的。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与现代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是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陈晓和;;孙中山哲学性质若干问题辨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啸霆;;莱布尼茨的世界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兼及文化权益与文化哲学的使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聂静港;;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贾孝敏;;西方哲学的直觉范畴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丁萍;贺业明;;论莱布尼茨的哲学逻辑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程仲棠;;爱因斯坦引发的逻辑哲学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8 王晶亮;;对孟子“夜气”的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9 张保权;;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四个训练方法[J];大连干部学刊;2007年05期

10 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现代民法中的行为能力制度沿革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臻;;逻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推动[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心交;越汉成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菊;有限之无限[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亚娟;论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理论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雄就;“偶然”逻辑特性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广;没有上帝的理性何以可能[D];南京大学;2011年

7 夏岩;探析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牛洪亮;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D];兰州大学;2011年

9 石亚坤;自然语言的人类理解与机器“理解”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宗娟;民族语言课程的制度性安排[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龙;可能世界是什么?[J];哲学动态;2002年08期

2 刘又知;可能世界理论及其应用价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李春泰;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秀敏;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两个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李秀敏;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识别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付义,王福敏;论“真”与“可能世界”[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7 王全智;可能世界、心理空间与语篇的意义建构[J];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8 倪荫林;;跨界个体的同一与识别——基于可能世界特性的分析[J];理论导刊;2006年01期

9 曾柱;;“反逻辑”修辞中的“可能世界”[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冯立荣;刘叶涛;;可能世界是什么[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世林;;可能世界理论与变异修辞[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史悦;;浅析关于可能世界本体论地位的三种立场[A];2013年区域经济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许智平;;侦查假设与可能世界理论(摘要)[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启义;;从形式语意论到二维模态语意论[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文方;王一奇;;对路易士虚拟条件句语意论的一个修正[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钢;信息哲学与未来东方科技哲学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邹广文;技术时代,文化何为?[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D];山西大学;2009年

2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3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何朝安;涵义的形而上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2 冯立荣;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燕山大学;2009年

3 程平文;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和跨界识别问题[D];苏州大学;2010年

4 赵新波;论可能世界的哲学问题[D];燕山大学;2012年

5 刘国锋;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晔,

本文编号:971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971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