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发展
本文关键词: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发展
【摘要】:模态逻辑语义学是经典逻辑语义学的一种最重要的扩展。它在哲学、语言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同时也是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本文以模型论语义学为主,通过对模型论语义学主要类型的形式描述和理论评价,较为完整和准确地描述了模态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从而使我们看到了模型论语义学是如何从一些有创意的思想发展为一种严格而成熟的语义学理论。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模态逻辑 模型论语义学 克里普克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一、当代模态逻辑的历史嬗变在《哲学逻辑手册》中,逻辑学家布尔(R.A.Bull)和赛格贝格(K.Segerberg)借用一个来自人类学家的比喻,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现代模态逻辑的历史嬗变:[1]“我们的文明在过去已经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变革浪潮,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如果从一个较小的全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军;回归自然语言的语义学悖论─—当代西方逻辑悖论研究主潮探析[J];哲学研究;1997年05期
2 吕进,韩秋红;关于摹状词理论的论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杨晓光;;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4 张家龙;论本质主义[J];哲学研究;1999年11期
5 龙小平;因果指称理论的不完全性[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6 龙小平;试论个体的本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王习胜;;论严格的指示词——从逻辑演进的视角看克里普克的观点与张家龙的辩护[J];学术研究;2006年06期
8 朱耀平;;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理论的怀疑论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2期
9 李震,蔡陈聪;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区分——克里普克先验偶然性与后天必然性思想解读[J];求索;2005年08期
10 龙小平;邓生庆;;克里普克对名称摹状词理论的批判[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2 冯棉;;模态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3 刘叶涛;;克里普克的逻辑悖论研究[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4 黄展骥;;略评“层级”、“三值”、“间隙”、“情景”诸方案——“自涉”悖论杂谈[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5 赵晓聃;;规则遵循中的意义归因[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沈跃春;;略论20世纪西方悖论研究[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熊明;;古典命题演算的直觉主义语义分析[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8 马钦荣;;可贵的探索——读《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9 王启义;;从形式语意论到二维模态语意论[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田勘;八分睡眠更长寿[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2 张祥龙;带着生命颤动的哲理之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张田勘;八小时睡眠是必须的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崔卫平;飞毯起来了你走不走?[N];北京日报;2003年
5 陈岸瑛;文字和数字创造的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尼克;王浩和他的朋友们[N];东方早报;2011年
8 崔卫平(书评人);不知怎么就迷路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3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4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6 郭美云;带有群体知识的动态认知逻辑[D];北京大学;2006年
7 郭佳宏;理想自省主体的信念修正[D];中山大学;2006年
8 倪胜;《判断力批判》体系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9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北;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周红宇;克里普克论意义的规范性[D];南京大学;2013年
3 刘贺;浅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D];吉林大学;2012年
4 陈义清;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凤伟;克里普克“规则遵循”问题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辉辉;试析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文琴;克里普克解悖方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仲海霞;克里普克论对同一性陈述的模态认知[D];北京大学;2008年
10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0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98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