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科斯的产权思想 生产关系 产权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是在改革实践领域,产权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现代产权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产权改革的成功有赖于产权理论研究的实质性突破,马克思和科斯作为产权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产权理论的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突破意义重大。对比研究是全面掌握两种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双视角的比较能够厘清各自的发展脉络、了解双方的主要观点、发现彼此的差异与共识,客观评价两者的局限与不足。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不乏丰富的产权思想。科斯作为西方产权学派的奠基人,他在产权领域成就更是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认可。两种产权思想的对比研究不是为了得出谁优谁劣,从而迷信一种思想去批判另一种思想。马克思和科斯,他们之于整个产权思想的发展史来说都是耀眼的“明星”。由于受时代背景、法系背景、研究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研究产权问题时,,在逻辑起点、逻辑主线、研究方法、研究层面、研究重点以及产权制度标准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差异的存在并不代表某种观点必然错误,相反这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让彼此形成互补,从而使得整个有关产权研究的学术成果更加丰富。马克思和科斯虽然处于不同的时期,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同一性,两者在产权交易存在耗费的观点认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分析、产权的界定与功能的研究、产权权利内容的诠释这四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识。总之,这两种思想因差异而各有特色,因共识而存有联系,作为两种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同样予以尊重。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然要经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我们目前的产权改革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这两种产权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因为这两种产权思想在适用性、操作性和内容本身还存在着局限。但是,这些局限不足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想,马克思和科斯作为两位学术研究者,他们有关产权的研究存在很多胜于常人的地方。我们应该吸收这两种思想的精髓,借鉴他们的优秀研究成果,为我国的产权改革提供思路启示。在产权制度改革方向把握上,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为指导,做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公有产权的主体地位;适应生产力发展,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模式;以人民利益为核心,重视劳动力产权的保护;发展两权分离思想,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而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式中,我们可以借鉴科斯产权思想的合理理念,重视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自由流动,熟悉产权改革过程中各种成本花费,实现产权改革方式的灵活与多元。
【关键词】: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科斯的产权思想 生产关系 产权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9-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9-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1-12
- 1.3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2-13
-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12-13
- 1.3.2 选题的现实意义13
- 1.4 选题的基本内容13-16
- 1.4.1 主要思想13-15
- 1.4.2 选题的重点15
- 1.4.3 选题的难点15-16
- 1.5 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16-18
- 1.5.1 研究思路16
- 1.5.2 研究方法16
- 1.5.3 创新之处16-18
- 第二章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主要内容18-25
- 2.1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演进脉络18-20
- 2.1.1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萌芽18
- 2.1.2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发展18-19
- 2.1.3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飞跃19
- 2.1.4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成熟19-20
- 2.2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基本观点20-23
- 2.2.1 所有权与产权存在联系与区别20
- 2.2.2 产权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20-21
- 2.2.3 产权由一组可分离的权利组成21-22
- 2.2.4 生产力的发展是产权制度变动的原因22-23
- 2.3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理论价值23-25
- 第三章 科斯产权思想的主要内容25-31
- 3.1 科斯产权思想的发展过程25-26
- 3.1.1 《企业的性质》中交易费用问题的提出25
- 3.1.2 《联邦通讯委员会》中对产权问题的思考25-26
- 3.1.3 《社会成本问题》中产权研究框架的确立26
- 3.2 科斯产权思想的主要观点26-29
- 3.2.1 产权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26-27
- 3.2.2 产权由一组可分解的权利束组成27-28
- 3.2.3 交易费用对产权安排有重要意义28-29
- 3.2.4 产权制度优劣取决于成本的综合判断29
- 3.3 科斯产权思想的理论价值29-31
- 第四章 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分析31-44
- 4.1 两种产权思想的差异31-36
- 4.1.1 研究产权的逻辑起点和主线的差别31-32
- 4.1.2 研究产权的方法存在差异32-34
- 4.1.3 研究产权的层面和重点的区别34-35
- 4.1.4 选择产权制度的标准存在差异35-36
- 4.2 两种产权思想的共识36-40
- 4.2.1 关于产权交易存在费用的观点认知36-37
- 4.2.2 关于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分析37-38
- 4.2.3 关于产权的界定与功能的研究38-39
- 4.2.4 关于产权的权利内容的诠释39-40
- 4.3 两种产权思想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40-44
- 4.3.1 关于所处的时代背景40-41
- 4.3.2 关于两者的研究目的41
- 4.3.3 关于两者的法系背景41-42
- 4.3.4 关于两者的思想渊源42-44
- 第五章 对比研究两种产权思想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启示44-52
- 5.1 两种产权思想都存在着局限性44-46
- 5.1.1 马克思产权思想面临着时代适应性挑战44-45
- 5.1.2 科斯产权思想在内容上存在争议与局限45-46
- 5.2 马克思产权思想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宏观启示46-49
- 5.2.1 产权改革要巩固公有产权的主体地位46-47
- 5.2.2 产权改革要实现多元化的产权模式47
- 5.2.3 产权改革要重视劳动力产权的保护47-48
- 5.2.4 产权改革要实现企业内部产权分离48-49
- 5.3 科斯产权思想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借鉴意义49-52
- 5.3.1 产权改革要重视产权的清晰界定49
- 5.3.2 产权改革要实现产权的自由流动49-50
- 5.3.3 产权改革要重视制度改革中的成本50-52
- 结语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重华;;产权多元化之我见[J];群众;1997年07期
2 陈文杰;;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2000年10期
3 徐忠红;产权多元化是明晰国企产权关系的有效途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顾静宇;核心是改革产权制度[J];学习导报;2003年04期
5 王金柱;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大势所趋[J];理论导刊;2005年02期
6 许友霞;国有产权多元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有色金属工业;2005年04期
7 吴剑;;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J];理论学习;2007年09期
8 周黎明;浅谈现代企业的“产权明晰”[J];兵团党校论坛;1996年03期
9 王慎之;公民产权论[J];学术交流;1998年01期
10 ;产权改革:搞活国企的根本出路[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定香;张琦;;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难点问题研究[A];国有经济论丛(2012)——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C];2012年
2 李旭才;孟建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产权清晰涉及到的若干问题[A];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研讨会议论文[C];2004年
3 李开红;;地勘单位产权多元化改革方式浅议[A];全国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交流文集[C];2004年
4 王成喜;;产权: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权利[A];“银座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征文集[C];2004年
5 王成喜;;产权: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权利[A];“银座杯”征文及“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文宗瑜;;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及操作[A];交通建设国有监理企业改制座谈会材料汇编[C];2004年
7 游石松;陈枫;张志强;;国企实现深化改革的三个前提[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郑江淮;赵延光;宋雪清;;非国有化、产权多元化与经济绩效——非国有经济内部结构性差异及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付永水;;对煤炭企业完善产权制度的探讨[A];第五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4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蔺栋华;张东生;李勤锋;;现代产权制度的价值刍议[A];“银座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征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伟周;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并非改革的全部[N];通信信息报;2004年
2 中共中央党校 王珏 教授;国企产权改革大势不可逆转[N];中国证券报;2004年
3 文宗瑜;将产权清晰到自然人[N];中华建筑报;2001年
4 记者杨晓平;产权多元化是动力源泉[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5 乐国资;广东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将加快步伐[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陈婧;广东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国企产权多元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杨子健 梁 宇;产权、产权信用与大型国企改革[N];证券日报;2004年
8 江波;建立企业运行机制 发展产权多元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项文;产权多元化 运作规范化[N];中华建筑报;2000年
10 李扬;产权之困,不应成服务民生绊脚石[N];新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赫;中央企业母公司产权改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蓝定香;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朱亚兵;产权竞争与国企改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罗志先;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法治基础[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季晓南;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高平;金融危机冲击、国有产权背景与公司行为策略[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霍云鹏;公有制实现形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8 张万朋;高等教育投融资中的产权、规制及技术经济问题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韶云;我国国企产权制度的矛盾分析及理性思考[D];河北大学;2001年
2 张小敏;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3 张冬生;某国有集团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设计[D];广西大学;2005年
4 王素玲;国企改革中的劳动力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何谦;基于历史发展视角的产权与会计关系起源及演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郭丽丽;民营企业成长中的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7 王玲芝;产权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徐向阳;基于虚拟产权的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徐子棉;透析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D];南昌大学;2006年
10 狄恒;黑龙江省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1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0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