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
【摘要】: 革命思想或批判意识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宗教批判作为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在马克思思想中有着令人瞩目的影响力,尽管宗教批判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宗教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施蒂纳的浪漫主义及虚无主义宗教思潮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显示了马克思对近代以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宗教批判的继承与超越。近代宗教批判不仅开启了宗教世俗化的大门,同时也催发了现代性的产生。现代性是在理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理性、主体性在近代西方价值文明核心地位的确立,宗教批判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批判抽象的、虚幻的、与现实分离的神的世界及其世俗基础;另一方面,以宗教批判为起点的马克思思想还对现代理性和主体性进行了批判,为现实的个人树立了价值目标——人的全面解放,从而在一定范围内给伴随神的缺场而来的人类精神危机指明了出路。另外,马克思的宗教观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宗教政策、处理宗教事务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 宗教批判 继承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A811.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前言7-13
- 第一章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背景13-37
- 一.近代宗教批判运动概述13-23
- (一)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宗教批判13-17
- (二)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宗教批判17-22
- (三) 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宗教批判22-23
- 二.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思想23-34
- (一) 黑格尔23-25
- (二) 施特劳斯25-26
- (三) 鲍威尔26-28
- (四) 费尔巴哈28-30
- (五) 施蒂纳30-34
- 参考文献34-37
- 第二章 比较视野中的马克思宗教批判37-70
-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宗教思想的批判37-48
-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37-42
- (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42-45
- (三) 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45-48
- 二.马克思宗教批判与近代宗教批判之比较48-68
- (一) 立场之比较48-52
- (二) 方式之比较52-56
- (三) 效应之比较56-68
- 参考文献68-70
- 第三章 以宗教批判为起点的理论展开70-95
- 一.哲学革命理论70-76
- (一) 宗教与形而上学的关系70-75
- (二)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形而上学革命75-76
- 二.宗教批判与"现实的个人"的建构76-83
- (一) 对黑格尔"理性人"的扬弃77-78
- (二) 对费尔巴哈"自然人"的扬弃78-80
- (三) 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扬弃80-82
- (四) "现实的个人"的内涵82-83
- 三.社会革命学说83-88
- (一) 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83-85
- (二) 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学说85-88
- 四.马克思思想不是新宗教88-93
- (一) 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先知"与"上帝之城"说88-90
- (二) 关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原罪"说理解90-93
- 参考文献93-95
- 第四章 马克思宗教观阐释及其意义95-127
- 一.宗教的起源95-99
- (一) 宗教是人的一种意识95-97
- (二) 意识成为掌控人的宗教97-99
- 二.宗教的发展规律99-103
- (一) 宗教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物质活动99-102
- (二) 宗教的消亡是一历史过程102-103
- 三.宗教的作用103-111
- (一)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103-107
- (二) 宗教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107-108
- (三)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08-111
- 四.马克思宗教观实质——宗教批判111-113
- 五.马克思宗教批判走向113-118
- 六.马克思宗教观的现实指导意义118-125
- 参考文献125-127
- 后记127-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佳;;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2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及其时代价值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王艳华;;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两种现代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差异与关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朱立元;;马克思初步形成唯物史观的关节点——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5 彭五堂;;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6 郭妍;;马克思对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影响[J];学理论;2011年24期
7 王胜利;刘芳;;寻求人类解放的途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J];大家;2011年15期
8 张秀琴;;马克思的《大纲》与《大纲》中的马克思——以马赛罗的新书《马克思的<大纲>》为例[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9 李逢铃;;简论宗教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郭艳君;;青年马克思批判哲学的双重逻辑及其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洲;;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学比较(一)比较的基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欧阳谦;;德里达的“咏叹调”与马克思的精神遗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3 刘明艳;;马克思问题意识与个人真正自由追寻场域的转变——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何小勇;;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逻辑转换[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靳辉明;;从“千年马克思”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6 孙熙国;;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大卫·麦克莱伦;张双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今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8 张燕玲;;从“抽象劳动”的人到“感性实践”活动的人——析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对黑格尔的批判[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胡军良;;正本清源 开拓创新——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科整合中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总体性原则[N];光明日报;2011年
4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夏辰;回望马克思[N];南方周末;2011年
5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诺曼·莱文 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 菲尼克斯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赵玉兰 译;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特里尔·卡弗:马克思的后现代形象及其评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马塞洛·马斯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译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 魏天舒;马克思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重新发现马克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刘文旋;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刘丽;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5 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实践论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7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钟志东;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侨大学;2011年
10 余满晖;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姥,
本文编号:1018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1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