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7-10-14 09:37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发展 国家危难 历史性选择 革命斗争 历史主题 国家工业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中共七大 局部执政 太平天国起义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刻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至今执政67年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获硕果中国共产党是为担负拯救国家危难、解放人民苦难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成立伊始就立即投入到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关键词】中国历史发展;国家危难;历史性选择;革命斗争;历史主题;国家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共七大;局部执政;太平天国起义;
【分类号】:D25
【正文快照】: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刻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至今执政67年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获硕果 中国共产党是为担负拯救国家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华;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胡占奎;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J];理论研究;1994年06期

3 张谷亮;百年回眸: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50件大事(三)[J];学习导报;2000年03期

4 ;百年回眸: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50件大事(十一 )[J];学习导报;2000年11期

5 ;百年回眸: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50件大事(十二)[J];学习导报;2000年12期

6 张秀荣;王丽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林增平;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发展[J];求索;1984年02期

8 刘耀明;;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9 水_g;;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10 汤锐祥;;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1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杰;赵伯乐;;论中国历史发展模式与民族思维的规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邱文元;;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思频;;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邵雍;;冯玉祥与秘密会社[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5 朱荣元;;老干部也要学懂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七)[C];2005年

6 郑志廷;;试论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大学中专工作部部长、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秘书长 胡九龙;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N];北京商报;2009年

2 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苑丽梅;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N];齐齐哈尔日报;2011年

3 路建平;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90年的基本经验[N];湖南日报;2011年

4 宁夏党校写作组 执笔 王大力 王琼;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N];宁夏日报;2009年

5 青海师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N];青海日报;2008年

6 记者 张鑫;白阿莹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客人[N];陕西日报;2012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李文海;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全面振兴的百年信史[N];人民日报;2010年

8 汉沽国税局 单后春;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N];滨海时报;2011年

9 后勤学院教授 曲跃厚;引领未来共创美好的伟大理想[N];解放军报;2011年

10 ;所谓“还原”,不能偏离历史大方向[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洋;1910-192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0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30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