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社会主义主张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0-16 02:44

  本文关键词: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社会主义主张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十月革命 列宁 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摘要】: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俄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显示,作为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他相信可以人为地创造先进的生产关系,进而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力,以实现社会主义。基于这一认识,列宁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革命和暴力的作用,并且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生前虽然没有能够成功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主张,却影响了以后几乎所有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原先的设想有所不同,却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依然继承了马克思的某些思想和主张。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十月革命 列宁 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B405的支持
【分类号】:A821;K512.51
【正文快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主张有着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即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所以相信人类必然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他们认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不能适应,而且已经在严重阻碍生产力高速发展这一事实判断的基础上的。但几乎就在马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异凡;有关十月革命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3期

2 杜华;;纸上的内战“哲学船事件”始末[J];看历史;2010年04期

3 张广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副博士вл捷利钦访谈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徐元宫;;1922:苏俄知识精英被逐出国门[J];同舟共进;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伟;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楼;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黄敬荣;;党纲、党章创制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J];蚌埠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3 艾景学;斯大林政治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J];北方论丛;1994年06期

4 杨晋川;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5 黄军甫;干部委任制:苏共执政能力衰竭的根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李春隆;苏联文化革命与苏联解体[J];东北亚论坛;2002年04期

7 李春隆;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3年06期

8 李春隆;简论苏联干部委任制的形成[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9 李春隆;论列宁对社会主义“官”制的探索[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10 左凤荣;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定义——认识斯大林理论的一把钥匙[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文;苏共干部任命制考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龙红飞;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及现实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马春海;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合法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伟;关于斯大林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问题[D];吉林大学;2006年

5 丁知平;官僚主义的伦理透视与治理途径[D];湘潭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异凡;;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2 王蓓;;十月革命后列宁巩固工农联盟的思想演进[J];黑河学刊;2009年04期

3 徐卫国;;唯物史观与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石镇平;;论新经济政策与十月革命的辩证关系——献给十月革命90周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李心华;;列宁在世时,俄国还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吗?——质疑俞良早教授的“新观点”[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马书芳;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7 曹长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胜利[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8 王兆铮;邓小平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再认识[J];唯实;1997年11期

9 王荣阁;十月革命道路及其历史地位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刘思仓;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J];前沿;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左凤荣;;苏联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教训——为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而作[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曲延明;;“战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还是生存方式[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萍;;“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戴德铮;;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启迪——兼对《共产主义实录》一书刍议[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高放;;纪念十月革命,反思列宁主义[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艳梅;俄罗斯左翼学者眼中的“十月”[N];学习时报;2007年

2 世界历史所 段启增;俄罗斯学者怎样评价“十月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斯达;十月革命的华工身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汤耀国;《震撼世界的十天》报道始末[N];中华新闻报;2005年

5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意义不同的阅兵式[N];人民日报;2005年

6 刘书林;列宁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以后[N];北京日报;2004年

7 弗拉基米尔·丘普林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列宁遗体曾秘密“旅行”[N];世界报;2009年

8 邢和明;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认识[N];北京日报;2003年

9 李同成;风风雨雨列宁墓[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金雁;十月革命后的“新民粹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艳华;俄罗斯早期政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国宏;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田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伟;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郑晓颖;20世纪初俄国农民运动[D];吉林大学;2009年

9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冉冉;列宁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张寒;1917,,俄国革命向何处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郭向阳;前苏联“特权阶层”探究[D];华侨大学;2008年

4 李兴锋;论苏联文学在苏联意识形态演变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5 管中m;崩得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7-1921)[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伟;关于斯大林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问题[D];吉林大学;2006年

7 冯高峰;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江山;高尔基与苏维埃政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丽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主流派的全球化理论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莉萍;十月革命后的孟什维克(1917.10-1924)[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40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40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