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马克思《1844年手稿》历史观的性质——对学界一种流行见解的质疑
本文关键词:再谈马克思《1844年手稿》历史观的性质——对学界一种流行见解的质疑
更多相关文章: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历史观 性质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长期以来遭受学界流行见解的质疑、批评,被视为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甚至被明确定性为所谓"唯心史观"。在《手稿》的批评者看来,《手稿》的历史观不仅未能达到"唯物史观"的思想高度,甚至明显地处在唯物史观的"对立面",马克思正是在克服和摆脱了《手稿》的"唯心史观"倾向后,才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革命"。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是不可取、不公允的。本文以《手稿》中若干代表性表述的辨析、阐释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学理分析,论证了《手稿》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在"精神实质""精神气质"上的一致性,为《手稿》历史观做了学术上的辩护。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历史观 性质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一在马克思前后期诸文本中,最具“争议性”的,无疑是他青年时代所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以下简称《手稿》)。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马克思著作,在其价值、地位的“争议性”上超过《手稿》。众所周知,对于“如何定位、评价《手稿》”这一复杂问题,学界从一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国旗;;80年代《手稿》讨论述议[J];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2 于文军;论马克思《手稿》中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方法[J];理论探讨;1990年04期
3 杨继勇;杨献捷;;据《手稿》研究艺术与科技之间的相关原理和价值——艺术审美和生产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透视[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陈依元;;赖金良:马克思《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是对应于“自然主义”而言[J];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05期
5 樊篱;论《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S1期
6 赖金良;马克思《手稿》中"人道主义"含义新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02期
7 斐凌;;巴黎《手稿》的新探索——评汤龙发的《异化和哲学美学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6期
8 庆志远;试论马克思《手稿》的实践品格与哲学观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郭国勋;;人本分析与经济分析有机结合的开端——关于《手稿》的基本性质兼与张一兵等商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孟宪鸿;关于《手稿》的评价问题[J];江汉论坛;198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2 朱存明;;《手稿》与中国美学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邵腾;;享受性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手稿》中的享受性理论解读[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权文荣;;论《手稿》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研究的科学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方芳;;从“异化的人”到“全面的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胡军良;;正本清源 开拓创新——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戴生岐;;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范咏戈;贴近前沿 求真求新[N];文艺报;2005年
3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教授 顾海良;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瑞敏;财富与时间[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幸福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谷艳东;自由的异化逻辑与实践的本体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迟艳平;从“物化的人”到“自由的人”[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力红;人学视域的感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43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43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