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的文化哲学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13:17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的文化哲学意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文化哲学 现代性 文化批判 文化转向
【摘要】:马克思思想与文化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只有理清了马克思思想与文化哲学的内在关系,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正确地指导。 文化哲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兴起以来,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国内的学者对文化哲学的认识却呈现“众说纷纭”的状态,对文化哲学的理论建构存在着多重维度。具体说来,国内的文化哲学研究主要存在三重维度:作为文化学科元理论的文化哲学、作为与意识哲学相对的文化哲学以及作为批判理论的文化哲学。本文通过对这三重向度的分析和梳理得出了文化哲学的两点合理内核:主体性精神和现代性批判,这两点合理内核的存在使得文化哲学成为一门具有统一理论主题和理论诉求的学科。 马克思思想的文化哲学意蕴体现在它与文化哲学理论内核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首先,文化哲学的主体性精神是继承了马克思人学的变革精神,马克思人学对传统人学进行了彻底的变革,马克思人学开创的新的研究范式引领了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其次,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是文化哲学理论生长点,而马克思正是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开启人,文化哲学批判现代性的方式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文化批判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这一文化批判的方式被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成为开启文化转向的标志特征,最终发展成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主流特征,这一文化转向的历史过程构成文化哲学兴起的发展脉络。因此,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引领了文化哲学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 文化哲学 现代性 文化批判 文化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02;A8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导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建构的困境10-12
- 第一章:文化哲学研究维度及其理论内核12-21
- 第一节: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三重维度12-17
- 一、作为文化学科元理论的文化哲学12-14
- 二、作为与意识哲学相对的文化哲学14-16
- 三、作为批判理论的文化哲学16-17
- 第二节:文化哲学的合理内核:主体性精神与现代性批判17-21
- 一、三重归一:文化哲学的理论内核17-19
- 二、马克思思想与文化哲学的内在一致性19-21
- 第二章: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文化哲学意蕴21-36
- 第一节:传统人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21-27
- 一、斯芬克斯之谜21-22
- 二、古希腊人学的理性灵魂模式22-24
- 三、中世纪人学的神学模式24-26
- 四、近代人学的自然主义模式26-27
- 第二节:马克思人学理论对传统人学理论的变革27-36
- 一、人性是历史地生成的28-30
- 二、阶级立场的转变30-31
- 三、“现实的人”是理论的出发点31-35
- 四、马克思人学变革的理论意义35-36
- 第三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文化哲学意蕴36-50
- 第一节: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现代性36-38
- 一、黑格尔的“现代性”概念36-38
-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概念38
- 第二节: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38-44
- 一、博士论文中的现代性观点39-41
- 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41-43
-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资本批判43-44
- 第三节:现代性批判的文化转向44-50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文化转向44-45
- 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45-46
-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46-47
- 四、后现代主义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47-50
- 第四章:马克思思想对文化哲学的建构意义50-54
- 第一节:马克思人学变革引领文化哲学研究范式50-52
- 一、研究方法:文化批判取代概念分析50-51
- 二、研究对象:“文化”取代“概念”51
- 三、研究立场:“改变世界”取代“解释世界”51-52
- 第二节:文化转向引领文化哲学的兴起52-54
- 参考文献54-58
- 发表论文58-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明;;20世纪初西方三大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先后问世与相互角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衣俊卿;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胡亚敏;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衣俊卿;人:在文化哲学的视野内[J];江海学刊;1996年01期
6 杨仁忠;;葛兰西市民社会观念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意义[J];理论探讨;2010年01期
7 洪晓楠;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1999年Z1期
8 张亮;;汤普森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J];求是学刊;2006年04期
10 洪晓楠;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演变[J];求是学刊;1998年05期
,本文编号:1078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7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