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观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7:4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生态观 生态经济 发展制度创新


【摘要】: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中,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和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十八大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体现出了我国领导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而生态经济的健康、有续发展能为我国社会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与自然友好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发展生态经济,如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系统的生态观思想或是关于生态思想的专门论著,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却体现出了两位的前瞻性,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依据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去认识自然,更可以科学地改造自然,拓宽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发展空间,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生态经济学建立发展至今,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经济主要围绕着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旨不断前行,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论是从外在原因还是内生动力方面,正确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是解决当今生态经济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基于此,应该在认真总结本国和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上层制度、法律体系的完善方面,从科学技术的创新方面,从思想意识的培养方面共同推进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和开拓更多可行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 生态经济 发展制度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5;A8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8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8-10
  • 二、研究方法10-11
  • 三、本文可能创新之处11-12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12-18
  • (一)国内研究综述12-15
  • (二)国外研究综述15-18
  • 第1章 马克思生态观及其重要意义18-28
  • 1.1 马克思生态观的主要内容18-22
  • 1.1.1 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8-21
  • 1.1.2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1-22
  • 1.2 马克思生态观指导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2-28
  • 1.2.1 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22-24
  • 1.2.2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24-25
  • 1.2.3 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25-28
  • 第2章 当前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28-36
  • 2.1 当前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28-32
  • 2.1.1 生态经济总体情况29-31
  • 2.1.2 生态经济发展方向31-32
  • 2.2 当前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问题32-36
  • 2.2.1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外生动力不强33-34
  • 2.2.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34-36
  • 第3章 基于马克思生态观的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路径36-46
  • 3.1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理性36-37
  • 3.1.1 生态经济的意识培养36-37
  • 3.1.2 生态经济的意识推广37
  • 3.2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上层建筑37-41
  • 3.2.1 生态经济的顶层设计38-39
  • 3.2.2 生态经济的法律保障39-41
  • 3.3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41-46
  • 3.3.1 生态经济的技术创新41-43
  • 3.3.2 生态经济的制度创新43-46
  • 结语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婉玲;;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自然—社会”的统一[J];学理论;2009年19期

2 刘仁胜;;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论述[J];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3 邓喜道;文九作;;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J];求索;2006年05期

4 余谋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1082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82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2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