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17-11-03 01:20

  本文关键词:弱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


  更多相关文章: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弱化 强化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一方面,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必然实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在与国际对接的过程中,传统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话语方式都难免被弱化;另一方面,在当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包围中,缺乏有力的意识形态守护的国家,独立自主和本国特色就无从谈起。从现实看,当代中国思想界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抓住前一方面淡化意识形态,要么抓住后一方面强化意识形态,其集中表现就是关于“两个邓小平”的误读。如何把握当代意识形态弱化与强化的态势,避免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重大失误,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依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阐发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变革的严峻挑战下,以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为思想基础,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为价值基础,成功地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新形象,并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平稳健康地推进。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关键词】意识形态 话语权 弱化 强化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分类号】:D261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必然实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在经济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传统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话语方式都难免被弱化;另一方面,在当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包围中,缺乏有力的意识形态守护的国家,独立自主和本国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吴元其;防治非典与行政理念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王荣科;艰辛探索的政治文化考察——毛泽东领导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回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主流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孙金华,张国富;邓小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孙显元;;创新中的思维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建中;;社会转型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雷志卫;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姜洋;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庄杰;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孙明;对外开放的新格局[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尚宇红;唐太宗的君德及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小雨;赵岐山;;论执政党意识形态与价值整合的模式与方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包毅;田启波;;列宁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研判[J];理论探索;2011年04期

3 陈曙光;;千年之交“马克思现象”的回顾与反思[J];湖湘论坛;2011年04期

4 周建勇;;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分析[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5 林吕建;;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推进执政党的建设[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6 朱志勇;;个人:历史的起点与目的——评《马克思个人观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李升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构建[J];理论学刊;2011年08期

8 Alexander C.Cook;林育川;邵小文;宋扬;;第三世界的“毛主义”[J];现代哲学;2011年03期

9 王宇;;主流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执政能力的提升[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王长江;;我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领导之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永贵;;“三个代表”与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双敏;庞明礼;;意识形态认同、利益多元化与民主政治的建构——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嬗变[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5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略论[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7 王凤才;;2007年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节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杨卫星;;论共产党的执政之本[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泽森;;兴国济世的优方良策——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价值[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驰;;毛泽东与战后中美苏关系[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毅;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N];天津日报;2004年

2 中央党校 李君如;探索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N];安徽日报;2007年

3 綦玉帅;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N];社会科学报;2001年

4 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陶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5 孙启文;确保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先进性[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记者 苏黎原;保持先进性必须强化五种意识[N];运城日报;2005年

7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孙力 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何怀远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杨宝兰 南京政治学院 严高鸿 杜永吉;科学地创新主流意识形态[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华生;超越“不争论”:重述平等与共富的执政理想[N];南方周末;2009年

9 张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N];文艺报;2009年

10 张羽佳 孙伟平;2004-2005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2 王海锋;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吉林大学;2010年

3 禹海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W,

本文编号:1134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34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7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