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发布时间:2017-11-03 20:24

  本文关键词:唯物史观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更多相关文章: 唯物史观 《资本论》 创作过程


【摘要】:《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项目批准号:11JZD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03;A811.2
【正文快照】: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一部宏伟巨著,是一部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著作。这不仅从它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中把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上得到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奎良;;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J];学术交流;2010年07期

2 符兴;;历史观也要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08期

3 胡万福;异化、唯物史观与个人自觉活动[J];哲学研究;1984年06期

4 黎德化;一部新颖的比较研究专著——读《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J];哲学研究;1987年04期

5 张维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J];哲学动态;1993年04期

6 孙月红;论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刘世文,胡义成;论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唯物史观展开──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8 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06期

9 王金福;唯物史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王清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决定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承叔;;《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三大社会形态[A];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郑冬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形成的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张茂泽;;马克思的人性论体系——兼谈它与儒家人性论的异同及其超越[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戴生岐;;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胡钧;;第三讲 历史唯物论还是“自由选择论”?[A];学习历史唯物论二十讲[C];2004年

6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王汐朋;胡亚军;;马克思与黑格尔知性观之比较[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8 荀春荣;;第二讲 沿袭了几千年的唯心史观[A];学习历史唯物论二十讲[C];2004年

9 艾农;;是非分明,何“诬”之有?——评《为胡适辩诬》[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2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阎孟伟;“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基本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5 贾英健;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北京 吴英;唯物史观提供的仅仅是方法吗[N];北京日报;2008年

7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9 田野;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共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罗松涛;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研讨会述要[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8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冬青;从历史规律到历史趋势[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朱亦一;论施蒂纳的形而上学批判及马克思对其批判的批判[D];清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强;晚年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3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4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6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8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毛利锋;唯物史观出发点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7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37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