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
更多相关文章: 施蒂纳 马克思 虚无主义 神圣性 普遍性 费尔巴哈 形而上学 批判 性存在 内在性
【摘要】:
【作者单位】: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对实践的崇拜、对经验世俗的崇尚、对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伴随着汉语思想传统中道德意识的弱化和本来就有的对实用理性的崇尚,促使当代中国思想对世俗性存在的崇尚不断加强,而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程度也在急剧扩展。作为这种扩展的结果,“反对超感性价值,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长福;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中)[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2 K.洛维特,李理;克尔凯郭尔与尼采[J];哲学译丛;2001年01期
3 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胡绪明;;论阿多诺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维度[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5 王文臣;;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现代性批判[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6 周丹;;论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路径——黑格尔、海德格尔、马克思的比较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李喟君;;从《提纲》的存在论维度看“解释”与“改变”之间的张力关系[J];长白学刊;2006年06期
8 白刚;吴友军;;“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教条——评德拉-沃尔佩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释及困境[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9 单传友;;“自我”的存在论根基[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罗秋立;;康德的反思判断力与新生态境域的开启——对生态学责难康德人本主义哲学的一种批判[J];道德与文明;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廷国;;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重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户晓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之规定性的存在论基础批判[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5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胡绪明;;评阿多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路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赵甲明;;克尔凯郭尔“个人”范畴的伦理和宗教意义[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7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邱忠文;劳动、爱欲、自然与艺术[D];复旦大学;2011年
9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国胜;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振;从世界观变革看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一衡;主体问题的困境与马克思的突破[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刘靖华;马克思的意识概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晨晨;论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涛;“符号”帝国中的思想“牛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让·鲍德里亚[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赵立庆;内向性主体的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海霞;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生存论解读[D];东华大学;2012年
8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9 褚小山;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新灵;克尔凯戈尔基督教哲学探讨[D];安徽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avid B.Myers;邓先珍;;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J];现代哲学;2011年02期
2 张涛;姚顺良;;历史视域中的施蒂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程欣;;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以利己主义问题为中心[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保罗·托马斯;刘贵祥;;马克思和施蒂纳[J];现代哲学;2010年01期
5 聂锦芳;;“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独自性》部分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6 孟凡杰;;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概念的批判——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罗门的雅歌或唯一者》一节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7 林钊;;“在同一块自由的荒野上相互对立”——论施蒂纳与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8 刘森林;;遏止虚无的两种路径:马克思批评施蒂纳的启示[J];学术月刊;2008年06期
9 张文喜;;论马克思对历史学派本质探问的视角——读马克思的《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J];理论探讨;2009年03期
10 孙鹏凯;;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辨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提要)[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2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政治伦理研究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4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5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升平;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7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8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9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丽军;论马克思的国家观[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粟虎;《德意志意识形态》权利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西南大学;2010年
3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8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39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3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