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兼论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本文关键词: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兼论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这要求我们多维度地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本质性关联,把握住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历史风云中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历史结合点;通过把批判资本主义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现实结合点;通过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当代人类社会重大问题方面的独特价值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具体结合点。本文结合对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析研究,具体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多维度的本质性关联。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0AKS005)资助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表述,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提,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应当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内在地就包含着时代化的意蕴,因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要以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念;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现实批判意义[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杨宏伟;;实事求是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3 柴焰;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英]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5 石书臣;;时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课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4期
6 邹谨;唐棣宣;;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7 邹谨;冯泽明;;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邹谨;冯泽明;;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J];攀登;2010年04期
9 邹谨;冯泽明;;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邹谨;姚红;;江泽民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杰;;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华明;冷眼看后现代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易晖;命运之“戏”与反抗的“人”[N];文艺报;2009年
8 房伟;现实之重与想象之轻[N];文艺报;2010年
9 周宪(学者) 刘国鹏(本报记者);现代主义的坎坷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陆扬;理论的迷途[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刘艳;神学批判的终结与现实批判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3 韩袁红;王小波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7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8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9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丽;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3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晓璐;试论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及其现代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7 李雪花;论沈从文、李泰俊的现实批判意识[D];延边大学;2004年
8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子芯;审美与政治的交融[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9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3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