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的遮蔽与祛蔽——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

发布时间:2017-11-05 18:13

  本文关键词:历史事实的遮蔽与祛蔽——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事实 虚构 唯物史观


【摘要】: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若干影响密切相关。其逻辑预设包含两方面:一是视"历史事实"为纯粹语言描述意义上的存在;二是视"虚构"、"想象"在历史研究中无处不在。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预设有助于把握其特征和本质;有助于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有助于抵制理论和现实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一、问题和缘起虚无主义一词系德文Nihilismus的意译,源自拉丁文nihil(虚无)。德国哲学家F.H.雅各比1799年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后来尼采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为虚无主义。一般认为,虚无主义滥觞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时,对于物质宇宙的新观念、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5期

2 田居俭;;必须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J];求是;2006年03期

3 周建明;;“封建论”:是对概念的误植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兼评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J];探索与争鸣;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华;;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与史学研究的主体意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海涛;;亚细亚生产方式再认识[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徐新平;提高新闻史教学的吸引力[J];当代传播;2004年04期

4 陈娇华;;论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J];当代文坛;2009年02期

5 王奕红;权威、群体与社会化——解读《饲育》[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6 王京春;;福柯心中的历史:一种非科学、非理性的历史哲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04期

7 吴臣辉;;论滇缅商路的文化传承性[J];保山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程小虎;徐剑;张林波;;荆楚体育文化的特质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9 李彬;;如何认识道德生活的困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邓京力;中国史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J];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剑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孙立新;;纳粹历史与德意志民族认同危机[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艳文;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刘雄伟;历史的客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杰;罗素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艺萍;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恒梅;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彬彬;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刘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进路[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丽;西方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瑞生;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述论[D];安徽大学;2011年

10 蔡冬雪;未完成的颠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尊武;恩格斯晚年书信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宋姜生;试论唯物史观的利益概念[J];东岳论丛;1981年03期

3 李连科;人的本质规定和唯物史观[J];哲学研究;1983年09期

4 陈少英;略论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5 刘奔;唯物史观不是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1987年05期

6 江丹林;西方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主要观点论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7 关瑞凤;谢延征;;试论《共产党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J];学术交流;1993年03期

8 何怀远,刘芳,汪维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建上的创造性运用[J];求是;2000年19期

9 邵鹏;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全面把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10 温习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传旺;;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许志功;;“三个代表”是党的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3 王芳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解读[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4 雷巧玲;;毛泽东研究历史的多维视野[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鲁品越;;唯物史观·资本逻辑·金融风暴[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张静如;石国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江焕湖;;和谐社会:理想社会的现实形式[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善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N];解放军报;2003年

2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N];学习时报;2002年

3 谈忐;“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新发展研讨会综述[N];安徽日报;2003年

4 赵蓓;唯物史观的新发展[N];湖南日报;2000年

5 余源培;马克思留给后人的启示[N];解放日报;2003年

6 陶济;“以人为本”凸显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N];浙江日报;2004年

7 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谢敏;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新贡献[N];潮州日报;2009年

8 邵燕祥;追索唯物史观的真义[N];北京日报;2002年

9 孙钢 李捷;毛泽东唯物史观的两篇代表作[N];中国档案报;2003年

10 梁清强;邓小平是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典范[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5 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黄学胜;青年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D];复旦大学;2010年

9 林海燕;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张军;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语境中的社会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亮;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冯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D];河南大学;2006年

3 李培锋;马克思跨越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06年

4 王铁柱;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追问[D];吉林大学;2008年

5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6 王柏文;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及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侯建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吴继锋;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高艳琼;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浅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谢玲;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45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45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1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