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苏维埃选举的思想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列宁关于苏维埃选举的思想及启示
【摘要】: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中,列宁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对苏维埃政权的选举做了思考,在注重选举的人民民主性基础上,强调选举的阶级本质。列宁认为,苏维埃是新型的民主政权,需要代表制和选举制,在苏维埃政权中劳动群众能普遍地行使选举权。剥夺剥削者的选举权,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是俄国革命自然发展的结果。由于无产阶级思想的觉醒和组织纪律性,苏维埃代表选举中工农比例不同,使无产阶级在选举中比农民有实际的优越地位。人民的罢免权是真正的民主原则,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在于人民的选举权和罢免权。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10AKS0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列宁探索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经验研究”(09YJA710037) 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南京公推直选后的相关配套制度跟进研究”(12Y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21
【正文快照】: 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自发创建的人民代表组织,在十月革命后成为革命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里,如何实现人民的统治,成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思考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举思想的基础上,列宁肯定资产阶级选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和平,周作翰;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的公开性民主原则[J];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 房广顺;浅析列宁全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3 俞敏;;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6期
4 顾玉兰;;列宁早期党内民主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11年02期
5 陈隐若;;列宁论工作重心的转移——学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体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6 陈显泗 ,黄家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7 常风];试论十月革命创建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民主制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8 高自龙;列宁反和平演变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9 丁世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步骤——介绍《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J];教学与研究;1986年05期
10 姚红健;批判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放;;纪念十月革命,反思列宁主义[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程中原;;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平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程中原;;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评议[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4 叶志坚;;《共产党宣言》与和谐社会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梁柱;;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启军;范晓娟;;建国后毛泽东对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梁柱;;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8 木子;;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戎毓春;高军峰;;试析毛泽东提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原因[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郑玉光;;穿透时代的思想光辉——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A];毛泽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思想座谈会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永宏;为什么说人权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N];解放军报;2006年
2 王贵秀;正确解读列宁有关党务公开的经典论述[N];北京日报;2005年
3 庞仁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N];学习时报;2008年
4 徐人仲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列宁与出版自由[N];中华新闻报;2001年
5 肖枫;“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N];北京日报;2007年
6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文成国;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N];湖北日报;2006年
7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郑异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译语无需改译[N];北京日报;2008年
8 盘锦军分区政治部干事 鞠成军;深刻理解“保先”教育的科学内涵[N];盘锦日报;2005年
9 张捷;重新学习列宁文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钟哲明;正确理解晚年恩格斯[N];社会科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列宁司法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少军;论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的科学向度和人文向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D];北京大学;2000年
5 郭乃硕;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永军;政治合法性视野中的毛泽东政治发展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钱风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洋;浅论列宁的旧知识分子政策[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文;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资产阶级”概念[D];湘潭大学;2011年
3 陈怡;论恩格斯晚年思想中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转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光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守刚;永远的丰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齐亮;列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思想的演进及核心内容[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洪波;马克思的解放精神[D];吉林大学;2008年
9 罗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作用的评价及其时代启迪[D];兰州大学;2008年
10 王忠勇;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30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3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