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本文关键词:论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摘要】: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可能性,异质性决定了其现实性和复杂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活动的历史来认识人与自然和解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内在诉求,将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置于优先地位。社会实践中的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主导力量,人类必须深化对制约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认识,承担起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产生人与自然和解的基础,社会交往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现实前提,人与自然和解的理想路径需要人从社会关系方面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10BKS03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内在关系研究”(12YJA720036)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实现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质变,既是自然的,又超出了自然。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可能性,而人与自然的异质性又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解的现实性。人与自然和解的基础是人的活动规律和客观规律的统一、重合,人与自然和解的实质就在于:“人同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汝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唯物史观[J];哲学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徐谷波;;企业能力的熵特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曾宪灵;;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书和;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2 刘英;;晚年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当代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张青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4 张艳丽;;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探析[J];理论观察;2008年02期
5 周志文;;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论浅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熊必军;;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合作思想[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夏银平;恩格斯和俄国民粹主义关系的再认识[J];兰州学刊;2005年04期
8 李保忠,石岩;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发展观[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孟宪平;;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及其特征——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理解[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赵丽兵;;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研究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鹤;;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与谢韬先生商榷[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坚;;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探微[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大卫·麦克莱伦;张双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今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4 马绍孟;;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质[A];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科学创新——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杨淑琴;;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道主义[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迈克尔·勒威;张双利;;恩格斯论宗教与阶级斗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贤彪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副厅长;应在攻读马列原著上下工夫[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2 谢力梅;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社会基本功能[N];伊犁日报(汉);2008年
3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发展的理论 科学的态度[N];人民日报;2001年
4 钱逊;和谐社会与辩证法[N];学习时报;2007年
5 白景峰;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N];解放军报;2002年
6 尹继佐(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解放日报;2002年
7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执笔人:徐晨光、李屏南、廖志坤、蒋国海;论与时俱进[N];光明日报;2003年
8 吴学佳 刘凤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N];光明日报;2003年
9 吴晓都;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徐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思考[N];贵州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曹军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范式转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霞;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张雷;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刍议[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刘应然;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余佳樱;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野下的生态哲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9年
8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丛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64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6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