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
本文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巴加图利亚 赫斯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主义运动 自然唯物主义 共产主义者 写作时间 布鲁塞尔
【摘要】:本文基于文献学考察和文本分析,得出如下新结论: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夏之交;第二,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直接原因是受到赫斯《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晚近的哲学家》的影响;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过渡性著作,不宜脱离语境对其做过高评价。
【作者单位】: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分类号】:A811.2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特别青睐。但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代表人物到今天中国“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实践辩证法”)的倡导者,大都忽略了这一文本的语境(context)。本文旨在还原《提纲》的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先达;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J];哲学研究;1981年08期
2 牛福增;试论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形成——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殷都学刊;1982年04期
3 姚念慈;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历史唯物论发展中的地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4 康祥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实践论》[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5 张奎良;马克思对早期哲学信仰的自我清算[J];求是学刊;1983年01期
6 祝大征;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略论唯物史观的形成[J];人文杂志;1983年01期
7 陈耀彬;试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J];河北学刊;1983年04期
8 陈树德;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历史考察——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9 辛望旦;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局限性[J];哲学研究;1983年08期
10 王卫国 ,李英时;论马克思对其早期异化思想的“清算”[J];人文杂志;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成明;;邓小平发展理论探析[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2 潘蛟;;略论等级制度的起源[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3 李思孝;;回到马克思——马列文论学习札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胡培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运用与异化[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本炬;;主体实践思维方式与价值界定[A];中日价值哲学新探论文集[C];2004年
6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立波;“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专家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本报实习生 王越;坚持实践观点促进新的思想解放[N];经济日报;2001年
4 吴静;马克思主义当代性建设的历史课题[N];人民日报;2001年
5 张立波 刘志铭;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N];人民日报;2001年
6 左亚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蕴[N];光明日报;2002年
7 周文彬;三本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返本开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2年
8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王东(教授)黄皖毅(博士生)李宏伟(博士生);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邵春波;建构“人化自然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姜义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重构[N];文汇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琦;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安徽大学;2003年
3 李奋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蕴涵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4 董生;《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思想——从早期到问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苗泉竹;论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活动的异化及扬弃的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玉琴;论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宁夏大学;2004年
7 朱亦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刘鲁红;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范畴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37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33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