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认同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关键词:论文化认同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出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广大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基础。这不仅由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而且可以从中东欧转型社会文化认同危机的教训中得到启发。对待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中东欧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之一。中东欧文化认同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关系提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作用比之于对中东欧社会的作用要大得多。其中,文化认同的可解释性与确定性、精英与草根以及文化认同的当下性与长期性的关系或许可以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的三个重要维度。
[Abstract]:The Sinicism of Marx's doctrine is the ba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vast social group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a, but also enlightened from the lesson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in the transition of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The treatment of Marx doctrine, especially the "humanitarian Marx" attitude,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s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and Marx's destiny suggests that Marx doctrin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Chinese society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mong them, the interpretability and certainty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ite and grass roots and the immediacy and long-term nature of cultural identity may be three important dimensions to understand Marx's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12CKS031) 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反思.批判.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2010EKS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D61
【正文快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学术界就文化问题展开了新一轮大讨论,文化认同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关于文化认同问题,学术界的分野与五四前后具有某种相似性。五四前后在探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时,出现了全盘西化派、新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派别。其中,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知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玉峰;朱俊瑞;;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 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全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2 王东;贾向云;;从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谈马克思传记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3 张磊;;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和发展了人民民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7期
4 方以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科学立场及其启示[J];求实;2011年06期
5 王凤才;;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忠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联——从社会理想及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贡献看[J];理论界;2011年07期
7 萨米尔·阿明;于海青;;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三大洲的使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8 吴猛;;危机时代的艺术与政治——2009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视野[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2011卷征订启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10 王凤才;;“重新发现马克思”——2009年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维度[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林;;激进视域下重释现实与马克思——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管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2 王凤才;;近年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邹诗鹏;;2006—2007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凤才;;2007年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节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张公亨;;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6 桑玉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基本问题[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王成稼;;大力开展马克思文本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建祥;;试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一个特定视域[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9 段忠桥;;当前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戴维·哈维的《新帝国主义》及其意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汪行福;;2007年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节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隽鸿飞;学科交叉融合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魏小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王鹏权;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 推进中国社科院改革[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唐正东;马克思主义研究将越来越注重中国元素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肖巍;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问题[N];学习时报;2011年
6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 教授 董德刚;马克思主义研究要说些新话[N];北京日报;2010年
7 李树桥;马克思主义研究也要讲和谐[N];南方周末;2007年
8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俞吾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三十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俞吾金;以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N];文汇报;2004年
10 记者 王宏宇;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中外马克思主义学术报告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晔骁;异质性时间论与解构主义的马克思遗产继承策略[D];吉林大学;2006年
2 曲红梅;从历史的观点看[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浩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士海;“列宁主义观”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8 王盛辉;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安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王丽娟;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D];河南大学;2009年
3 吉萌;论马克思的自由观[D];西北大学;2009年
4 田江太;现实的个人是解答“历史之谜”的钥匙[D];兰州大学;2009年
5 张富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现代意蕴[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丽娜;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特征的研究及其现实思考[D];兰州大学;2007年
7 邱光政;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胡国杰;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D];湘潭大学;2007年
9 齐勇;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包春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8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33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