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逻辑之建构
本文关键词: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也是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决议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批判性"审思。决议是我们党站在理论反思的高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命题的自觉回应,呈现出用"中国经验"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搭建了重要的话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探析和阐发这一逻辑,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Resolution on certain Historical issues" is the first political resolution on historic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 is also a political resolution to our Part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basic idea of "History is the best textbook" and the basic clue i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ystematic" summary and "critical"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The resolution is our party standing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reflection on "what is Marxism." The conscious response to the core proposition of how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Marxism in China shows the inner logic of constructing Marxism-#china_person0# 's thought facing "China problem" with "Chinese experie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 important discourse platform has been set up, and the new realm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been promoted. It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more completely and accurately, but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ow to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present era.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A84;D61
【正文快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正因为如此,历史所凝结的实践经验成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资源乃至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的深层意义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境(或话语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即建构面向“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守荣;;网络话语权的表现与特征[J];网络财富;2008年09期
2 陈娟;;微博教会官员说“人话”[J];新华航空;2011年01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嘉明;;建立权威、公正的话语平台——我国中央电视台开设的第一个营养类专题栏目该怎么办?[A];第三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文集[C];2007年
2 吕辛福;;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微博话语平台作用分析[A];和文化学刊(2011-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边芹;话语的流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徐行翔邋姚军;地市党报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意义与路径[N];中华新闻报;2008年
3 吴心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大胆讲话,中国声音才更权威[N];国防时报;2010年
4 中山大学传播学学者 刘根勤;警方微博:能否突破“交流的无奈”?[N];东莞日报;2011年
5 本报评论员 易艳刚;两会:中国特色的公共生活“圆桌”[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 李丹阳;设计,无处不在[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光耀;地方政府建构公共话语平台的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李赢;华语的话语平台[D];河北大学;2005年
3 郭保君;自媒体时代我国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6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4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