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问题的逻辑内涵及哲学本质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出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巴黎手稿》的逻辑展开过程中,存在着一次深刻的路径否定,即"历史现象学的辩证法演绎"取代"历史现象学的价值批判"。这一方面,标志着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没落;另一方面,预示着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精神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实现了深层次的复兴。但是,理解这一哲学路径的转换,必须基于此前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及对"人的解放"路径的探究出发,才能真正重现《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理论范式变革的深层逻辑渊源及其哲学本质。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logic development of Marx's Paris manuscripts, there exists a profound path negation, that is, "dialectical deduction of historical phenomenology" replaces "value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phenomenology". It marks the declin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in Marx's thought. On the other hand, it indicates that 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of Hegel has realized a deep revival in Marx's discourse system. Howev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derstanding this philosophical path must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philosophy. Based on Marx's understanding of "realistic ma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human liberation", the deep logic origin and philosophical ess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rx's theoretical paradigm in Paris manuscripts can be truly reproduc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巴黎手稿》1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重思”阶段,许多学者对《巴黎手稿》的理论地位进行了重估和再评价。日本学者渡边宪政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基本观点,在《巴黎手稿》中已经形成[1];中国学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亚南;;顶峰或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综述[J];实事求是;2016年04期
2 田书为;;《巴黎手稿》问题的逻辑内涵及哲学本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3 田书为;;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劳动批判的三重视界及其逻辑演进[J];哲学分析;2016年03期
4 郑小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大焦点问题研究述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05期
5 麻进余;;“巴黎手稿”中劳动概念的三重视域[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韩立新;;“巴黎手稿”:马克思思想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转折点[J];哲学动态;2014年07期
7 郗戈;荣鑫;;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相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若干疑难问题探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03期
8 纪佳妮;;《巴黎手稿》的社会思想维度[J];理论界;2014年03期
9 王福生;;重思《巴黎手稿》中的异化概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刘同舫;;从显性到隐性的主奴辩证法——《精神现象学》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系注解[J];哲学研究;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申;;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与超越[J];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张其学;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概念探析[J];理论导刊;2002年07期
3 王金福;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与清算[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于桂凤;;感性: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突破口[J];兰州学刊;2007年09期
5 张国强;张国娜;;重新认识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牛旭光;恩格斯世界观转变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04期
7 王光华;费尔巴哈哲学缺陷根源新析[J];学术论坛;1992年03期
8 李树铭;胡海波;;觉解西方“类”哲学理念的中国方式——从费尔巴哈哲学的“类”概念谈起[J];理论探讨;2008年05期
9 张云阁;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J];理论探讨;2005年03期
10 季显军,郑广永;异化浅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秦博尧;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河南大学;2015年
2 孙燕;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D];河南大学;2010年
3 翟瑞娟;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2年
4 许逸颖;论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徐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冷琳琳;费尔巴哈哲学[D];吉林大学;2007年
7 陈卫华;回到“感性的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家良;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D];华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3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6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