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辩证哲学:一个关于全球正义的追问
本文关键词: 毛泽东 辩证法 全球正义 全球化 出处:《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毛泽东的辩证哲学是揭示阶级社会本质的科学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发展成果。全球正义作为对人类整体的未来政治解放的理论展望,既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诸种非正义现实的拷问,也是对人类历史进步可能性的探讨。实质性的全球正义是新时期关于人类自由解放事业的必然内容,也是发展和实践毛泽东哲学的必然理论关涉。追问全球正义的实质内容,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正义论题的遮蔽,必然呼唤对矛盾论、实践论和第三世界理论的再发明和运用。
[Abstract]:Mao Zedong's dialectical philosophy is a scientific theory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class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resul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Chinese socialist practice. Global justice is a theoretical outlook for the future political liberation of mankind as a whole. It is not only the torture of the unjust reality of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but als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history. Substantive global justice is the inevitable content of the cause of human freedom and liber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theoretical concer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Mao Zedong's philosophy. Questioning the essence of global justice and criticizing the shield of capitalist ideology to the theme of justice, it is inevitable to call for contradiction theory. Reinventing and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ractice and third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41
【正文快照】: 近年来,关于全球正义的政治哲学讨论已经成为了理论热点,但是要抓住资本全球化时代“全球非正义”的症结,就必须要拥有“刺穿社会躯体”[1]的垂直批判力,而不是停留于自由主义的语境中将全球非正义转述为“理性多元论”的平面差异。换而言之,当“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宋一;;“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魏萍;霍涌泉;;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与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严骁骁;;从结构化理论看功能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王文龙;全球化陷阱与第三世界的发展[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茅根红;陈志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张桂娜;;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再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梁素贞;杨东曙;;纵向民主:探析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视角[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郝朝帅;;犬儒年代的尴尬英雄——由电影《硬汉2》说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清华;;理想主义的重建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熊光清;;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崔柯;;从两个动力看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许明;;文化转型与当代中国理论选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7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从阶级阶层结构到和谐社会建构[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9 刘玉安;;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自由主义?[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刚;;敌对的抑或友爱的政治?——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以及德里达对它的解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5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如智;推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贺团卫;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与当代中国人权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晨;伊拉克战争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晓阳;;社会正义: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精神[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黄洪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公平正义[J];领导文萃;2007年08期
3 刘钰森;王颖;;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01期
4 L.王尔德,王鹏;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J];世界哲学;2005年05期
5 高兆明;;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中的社会正义问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6 杨宝国;;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2期
7 于洋;邹之坤;;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基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王新生;;马克思是怎样讨论正义问题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段忠桥;;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正义问题[J];哲学动态;2010年11期
10 张文喜;;马克思对“伦理的正义”概念的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静;;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姚承文;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N];沈阳日报;2006年
2 冯颜利;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N];中国改革报;2009年
3 李明华;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基本条件[N];广州日报;2007年
4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刘进田;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N];陕西日报;2007年
5 崔驰;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司大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 张子政;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俊江;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D];郑州大学;2007年
4 李克成;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博;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4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74037.html